中文 |English
会议动态
缅怀汤一介先生,共话中国哲学的使命与未来

2024年9月10日,正值教师节,“中国哲学的使命与未来——汤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40余位汤一介先生的友人、弟子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以“中国哲学的使命与未来”为主题,学者们围绕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汤一介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哲学教育家,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现代哲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其倡议并主持编纂的《儒藏》更是影响深远。汤一介先生于2014年9月9日逝世,今年是他逝世十周年。研讨会分三个环节,上午是致辞与主旨发言,下午是分主题讨论。

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主持,他说明本次研讨会缘起非凡,旨在以学术研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与阐发汤一介先生的思想。在汤先生学术的引领之下,广大学者能够进一步展开自己的学术探索,为学术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会学者合影


在致辞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回忆了他从学汤先生的历程,他在1986年开启了这段难忘的求学之旅,拜见汤先生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汤先生一生致力于学问,其研究堪称“合一的学问”。王博副校长用三句以“修”字开头的话来概括汤先生的学问特点:其一,“修辞立其诚”,这是汤先生频繁引用且以此自勉之词,做人真诚,做学问亦真诚,汤先生晚年更是致力于找回自我;其二,“修典尽其责”,他秉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70多岁主持编纂《儒藏》,一生当中成立了包括中国文化书院在内的诸多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编撰了众多丛书与著作;其三,“修己以安人”,汤先生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国际学者的认同。最后,王博副校长表示将继续汤先生的事业,继承汤先生与乐黛云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王博副校长发言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姜国华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汤一介先生长期在北大哲学系执教,对北大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方面成就斐然,《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汤先生对《儒藏》编纂居功至伟,他提出构想并担任首席专家和《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的主任,凝聚了众多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年轻学者。同时,汤先生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哲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姜国华副书记发言


北大哲学系主任程乐松在致辞中指出,汤一介先生将鲜活的经验与时代紧密结合,实现了学术与学科的互相成就,为学科积累了大量财富。汤先生用自己的学术生活诠释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让学科的未来成为可能。他致力于诠释学的研究,整理并挖掘传统的当代价值,提出新的研究方法论。我们应沿着汤先生的道路做中国哲学,从哲学史走向有时代感的哲学。


程乐松老师致辞


《儒藏》精华编韩国之部的负责人、韩国中央大学教授梁承武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文情怀一直激励着大家,他以一代学人的担当,展现出北大学者的抱负与勇气以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他为早日完成《儒藏》,积极开展跨国研究,与韩国学者共同探讨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汤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文精神是大家永远学习的典范,大家将继续深入儒家文化的研究,为推动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梁承武先生致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常海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在晚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主持编纂《儒藏》,汤先生带领《儒藏》中心与学界同仁一起,付出了卓绝努力。《儒藏》的编纂对中国文化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出大家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二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汤先生在哲学文化领域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发展现代哲学,其学术成就达到新高度,开学术界风气之先。


魏常海先生致辞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主编的很多丛书交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体现出汤先生对北大出版社的厚爱。《儒藏》精华编是镇社之宝,目前中国部分已全部完成,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汤先生、李中华教授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广受好评,荣获各种学术出版奖项。汤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时期的道教》两本书则尤见学术功力,新近由北大出版社再版。汲传波总编指出,出版经典学术著作是出版人的责任,出版先生著作则是出版人缅怀先生的朴素方式,汤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也将永远激励着出版人不断前行。


汲传波老师致辞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在致辞中指出,在80年代,中国文化书院汇聚了一批老中青学者,他们坚守着学术尊严,传承着学术理想。在学术传承的背后,有着诸多重要命题需要回应,如创造性转化、学术范式转型、身份转型等时代命题。“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一问题,在汤一介先生所面对的时代存在,在今天依然值得深思。汤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后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不安的追问提供了结构支撑。这样的探讨,无疑是对汤先生最好的纪念。


陈越光先生致辞


汤一介先生的女儿汤丹女士在致辞中说,父亲已离开十年,时光飞逝,但十年后仍有很多人怀念,这让她非常感动。汤一介先生一生教书育人,致力于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希望后来的学者继续为这一伟大事业做贡献。


汤丹女士致辞


主旨发言环节,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景海峰教授以“汤一介先生中国古典解释类型释义”为题,对汤先生提出的中国古典解释的三种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疏,指出三种类型构成了中国经典传衍史和学术发展史特色,为中国诠释学探讨提供重要内容和前提。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则讲述了“汤一介老师与我的学术生涯”,从自己的学生时代从学汤先生、留系任教讲起,提到汤一介先生对他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展现了汤先生对后代学人的提携与关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以“东周古典学和中国诠释学的起源”为题,接续汤先生关注的经典诠释话题,认为东周时代是“六部”典籍在儒家谱系中经典化以及各学派诠释学建立的过程,可称为中国古典学早期形态。


景海峰教授做主旨发言


在下午的分会场讨论中,最为热烈的当数对汤一介先生思想的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孙尚扬教授的《汤一介的宗教观刍议》从宗教视角切入,探讨了汤一介对宗教的研究以及他对宗教的深刻认识。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陈鹏教授的《汤一介现代儒学探索的方法启示》则聚焦于汤一介关于儒学的现代化在于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的观点。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建永的《返本开新 赓续文明——汤一介对家风家学的传承发展》强调了汤一介对家风家学的重视与传承。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徐强副教授的《汤一介与海外汉学研究》拓展了对汤一介学术影响力的认知范围,凸显了他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士颍副研究馆员的《汤一介先生与近四十年易学研究》阐明汤一介在易学领域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贡献。中国书籍出版社社长王平的《汤一介先生的出版情怀和学术文化传播实践》列举了汤一介主编出版的多个方面的图书,体现了他在学术传播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鑫副教授的《汤一介先生的天人论》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浩副研究员的《汤一介先生论中国哲学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则侧重探讨汤先生对中国哲学中某些重要命题的思考。莆田学院方芳老师《汤一介先生与北京奥运太极雕像的渊源》则讲述了北大太极拳协会参与北京奥运太极拳雕像的塑造的故事,指出协会的指导老师是经由汤先生引荐来到北大的。


分会场一现场


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汤一介先生开创与涉猎的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的《中古佛教义疏的论议特点》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张雪松副教授的《人的再次启蒙:佛学思想冲击下中国古人对人性思想的新认识》聚焦于佛教对儒家义疏体著作或人性观念的影响,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宗昱教授的《返本和开新的矛盾》与郑开教授的《从旧邦新命到返本开新》则结合汤一介关注的返本开新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强昱教授的《思想与实践的互动:汉代道典〈太素经〉及其相关的问题》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戈国龙研究员的《老子之道的现代诠释》接续了汤一介对道教与道家哲学的研究,思考早期道教的发展与老子哲学的诠释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志远助理研究员的《中古时期三教调和的几种方案》关注了汤用彤、汤一介父子特别关心的中国哲学中儒释道三教关系这一重要主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副教授的《对魏晋玄学核心问题的再思考》则对汤用彤、汤一介父子深耕的魏晋玄学进行深入反思,探索从其他视域开创魏晋玄学研究的新可能。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张广保研究员的《唐代古文运动与皇极大中之道》是汤一介生前主持的“中国经学史”的宋代卷的一部分,将唐代文学运动与宋代经学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黎业明教授参与过《儒藏》的编纂,这次提交的《白鹿洞本〈传习录〉略述》论文则从文献学的角度讨论了新发现的白鹿洞本《传习录》的版本价值。南昌大学哲学系杨柱才教授的《圣人可至可学论的哲学意义》、《儒藏》中心甘祥满副研究员的《名以谓实——墨家论语言的三种言谓形式》则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重要哲学命题。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吕明烜副教授的《文明视域中的车舆之用》从独特视角探讨了儒家经典视域下的古代科技哲学。中央民族大学安文研老师的《昭穆制与宗法制、丧服制度的制度互构》指出,在礼学体系中,昭穆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它与宗法制、丧服制度存在着深入地互构关系。


分会场二现场


本次研讨会还特别围绕汤一介先生晚年的重要事业《儒藏》编纂展开。台湾师范大学赵玲玲教授的《汤一介先生编辑〈儒藏〉的时代价值》明确指出了《儒藏》在当代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系统整理和传承,更是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儒藏》中心张丽娟研究员的《〈儒藏〉精华编对古籍珍善版本的利用》列举了《儒藏》编纂过程中对珍贵古籍版本的重视,这有助于提高《儒藏》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杨韶蓉副主任的《〈儒藏〉与汤一介先生的文化观》深入探讨了汤先生的文化观与《儒藏》编纂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汤一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感。沙志利副研究员的《对〈儒藏〉精华编编纂的几点反思》则为今后《儒藏》全本的编纂提供了经验教训,有助于不断完善后续编纂工作。

汤一介先生,1927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现代哲学等领域深入研究,撰写了《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著作。他倡议并主持编纂的大型文化工程《儒藏》,为中国儒学搭建了研究平台,为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汤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是对汤一介先生的缅怀,更是对其学术精神的一次传承与发展。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2024年09月13日

下一篇: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六讲在北大开讲——“新轴心时代的哲学瞩望:汤一介先生思想评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