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Editorial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onfucian Canon,PKU !

中文|English
Publication Updates

Publication Updates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202 of Confucian Canon

《儒藏》精华编第202册(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本册属集部,包含自汉至唐的六种文集:《董仲舒集》、《扬子云集》、《蔡中郎集》、《唐陆宣公集》、《昌黎先生集》、《李文公集》。下分别予以介绍。


一、《董仲舒集》


董仲舒是西汉大儒,《汉书》本传未载其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董仲舒集》一卷,小注“梁二卷”,恐是东汉以后人所编集。其后《新、旧唐书》著录二卷本,《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本,皆已亡佚。今日所传《董仲舒集》均为明以后学者重新编辑的,主要有:明朱节《西汉三子至文》本、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汪士贤《汉魏诸名家集》(或《汉魏六朝二十二家集》本)、清王灏《畿辅丛书》本、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

此次整理,以时代较早、内容较全的汪士贤《汉魏六朝二十二家集》本《董仲舒集》为底本,校以《百三家集》(清光绪十八年善化章氏经济堂刊)本、《畿辅丛书》本,并参校了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之《董仲舒传》、《五行志》、《食货志》及相关校记。

此书整理者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崔娟女士,审稿人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闫光华先生。


二、《扬子云集》


《扬子云集》,西汉著名儒家学者扬雄的作品集。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汉书》卷八十七有传。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初慕蜀人司马相如,作赋效之,后世有“扬马”之称。汉成帝时,游学京师,初为大司马王音门下吏,王音引荐给成帝,招入宫廷。先后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封给事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自以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从事儒家学术研究。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还撰有语言学专著《方言》(旧题《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与历史著作《蜀王本纪》等。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受人牵累,坠阁自杀未遂。后召为太中大夫。天凤五年卒,年七十一。



《扬子云集》书影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扬雄的著作,除去前面提到的四部著作外,其他辞赋箴铭颂及上书散篇数十篇,最后编为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汉太中大夫《扬雄集》五卷,新旧《唐志》承袭之。古本《扬雄集》宋代已不存。宋谭愈取《汉书》及《古文苑》所载扬雄作品四十余篇,编为文集五卷。明万历中遂州郑朴集合扬氏所有著作编为《扬子云集》六卷。《四库全书》即据此抄录。张燮《七十二家集》有《扬侍郎集》五卷,附录一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亦收《扬侍郎集》一卷。而清代学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入扬氏作品四卷。光绪十八年,由广雅书局刊行。以上各本,以严可均本收文最为详备,且一一注明来源。本次整理即以严可均辑本为底本,一一覆核其来源。整理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隋思喜博士,审稿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陈新先生。


三、《蔡中郎集》


《蔡中郎集》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蔡邕的作品集。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晚期著名学者、文学家、音乐家。



《蔡中郎集》书影

明乔世宁本


蔡邕少博学,师事大儒胡广,喜好辞章、天文、数术,妙解音律。早年辞朝廷征召之命。建宁三年(170),征辟为司徒桥玄掾属。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东观,拜议郎。拟续补《汉书》十志;续写《东观汉记》,作《灵帝纪》及诸列传四十二篇。熹平四年(175),邕以经籍文字多谬,贻误后学,与光禄大夫杨赐、五官中郎将堂磎典、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蔡邕自书丹于碑,镌刻后,立石于洛阳太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据载,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可谓经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在朝期间,蔡邕积极参与政事,不惧权势,多所建白。但也由此得罪了腐朽的宦官势力,因罪被流放朔方。第二年遣返途中,又遭构陷,遂亡命于会稽等地十余年。中平六年(189),董卓掌权时,强辟蔡邕为博士祭酒。三日之内,补侍御史,转治书御史,充备机密,后又遣巴郡太守,表辞不就,留为侍中。初平元年(190),董卓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后,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故世称“蔡中郎”。初平三年,王允定计诛杀董卓,祸及蔡邕,而被逮系狱。太尉马日磾等驰救,未允,遂死狱中,年六十。

蔡邕通经史、善辞赋,在典制、文学、音乐、书法、天文、历法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精于书法,擅篆书、隶书,尤以隶书为最。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唐张怀瓘《书断》)之誉。南朝梁武帝评价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在文学上,蔡邕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碑铭的撰写上,所以其文集多碑版文字。《文心雕龙》推崇其碑铭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又说:“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辞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其《独断》,是一本记载汉代皇室服饰等级、重要节日、汉代皇帝更迭始末及封谥的专著,留存汉代典章制度尤多,对治汉史者具有重要价值。

据《后汉书》所载,蔡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载有《蔡邕集》十二卷。两唐《志》皆著录《蔡邕集》二十卷。北宋欧静本序则称存六十四篇十卷,而《郡斋读书志》则著录为十卷九十篇。惜乎这些早期本子早已不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版本是明代正德年间华坚兰雪堂活字本,陆心源以为其源出北宋欧静本,但校勘不精,讹字甚多。自此以后,刻本众多,其中著名者有明代嘉靖乔世宁、俞宪校订,杨贤所刊本,万历陈留令徐子器刊本,汪士贤《汉魏诸名家集》本,天启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代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十九卷,收文一百四十八篇,为历代蔡集之冠,但杂取经史类书,择焉不精;咸丰杨以增海源阁刊本,此本源自万历徐子器本,校以钞本、兰雪堂本、乔世宁本、汪士贤本、张溥本、刘本等,分正集十卷六十五篇,外纪一卷八篇,外集四卷六十一篇,共百三十四篇,后附刻列传、年表各一卷,自问世后,即被视为蔡集最精善之本。光绪番禺陶氏曾影刊此本,1990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海源阁原刊。

此次整理,即以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海源阁原本为底本,以乔世宁本为主要参校本,重点对原刻漏校、误刊之字进行订正,个别之处则据宋版类书校订。至于《独断》一书,收录于外集末卷,原未有校勘,此次则据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影刊宋咸淳《百川学海》本、万历程荣《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刊本参校。

该书整理者为厦门大学文学院王传龙博士。


四、《唐陆宣公集》


《唐陆宣公集》,唐陆贽撰。陆贽(754-805),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进士。唐德宗时,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朱泚之乱,随德宗出逃奉天,乱平回朝,屡迁至宰相,后为人构陷被贬。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旧唐书》卷一三九、《新唐书》卷一五七有传。



《唐陆宣公集》书影

《四部丛刊》影印宋刊二十二卷本


这部陆贽文集《唐陆宣公集》,共二十二卷,版本属综合本系统,包括陆贽任翰林学士时所撰制诰十卷,任宰相前所撰奏草六卷,任宰相时所撰中书奏议六卷等。制诰、奏草和中书奏议各有单行本行世,卷数有异,而综合本也有二十二卷本、二十四卷本等不同。

这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刊二十二卷本为底本,校本有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国图藏宋蜀刻本《陆宣公文集》,即奏草和中书奏议之单行本十二卷;日本宽政二年(1790)石川安贞注《唐陆宣公全集》二十四卷本;民国三十年(1941)董士恩汇评汇注增辑校勘《陆宣公全集》二十六卷本。

该书由故宫博物院王素先生校点,北京大学历史系叶炜先生通审。


五、《昌黎先生集》


《昌黎先生集》,唐韩愈撰。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郡望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随裴度平淮西之乱,以功授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十五年入为国子祭酒。穆宗时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韩愈为元和间文坛领袖,大力提倡古文,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六有传。

《昌黎先生集》为韩愈诗文总集,包括《正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等。



《昌黎先生集》书影

国图藏南宋廖莹中世彩堂本


韩愈集版本众多,这次整理以国图藏南宋廖莹中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为底本(去掉原书注文)。校本五种:南宋祝充《音注韩文公文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图藏本;南宋文谠《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图藏本;南宋蜀刻十二行本《昌黎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影印国图藏本;南宋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图藏本;南宋王伯大《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明本。

该书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张煜先生校点,西北师范大学尹占华先生通审。


六、《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的作者李翱(774-837),字习之,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家陈留(今河南开封)。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初任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迁考功员外郎。因生性耿直,直言不屈,不久就开始了时而外贬刺史、时而内辟郎官的三落三起的经历。至文宗时,征为刑部侍郎,转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二年卒于襄州。



《李文公集》书影

《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重修冯孜刻本


李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早年师从梁肃,后与韩愈游,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传世的著作,除文集外,还有与韩愈合撰的《论语笔解》二卷。

李翱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与哲学两方面。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中坚,提倡文以载道,并积极创造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很受后代的推崇。哲学方面,则反佛崇儒,所撰《复性书》,被视为宋代理学的嚆矢。

据刘攽《中山诗话》和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李文公集》由北宋王深甫编成。宋代多著录为十卷本或二十卷本。余嘉锡认为所谓二十卷本乃就十卷本每卷一分为二。宋末元初,二十卷本亡佚二卷,乃成十八卷本。元明二代所流传者均为十八卷本。此书现存的主要版本有:明成化冯孜刻本、嘉靖舒瑞重修冯孜刻本、嘉靖黄景夔刻本、明末毛晋汲古阁《三唐人文集》本、日本文政二年刻本、清光绪冯焌光刻《三唐人集》本。

此次整理,以1919-1921年《四部丛刊初编》初印本所收舒瑞重修冯孜刻本为底本,校以冯孜本、汲古阁本,参校日本本、光绪本,此外对《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文》所收李文也做了校勘,并酌情参校了《唐摭言》、《八琼室金石补正》、《唐诗纪事》、《中山诗话》等相关文献。

本书整理者为西北大学文学院郝润华女士,审稿人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于天宝先生。


Prev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223 of Confucian Canon

Next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92-193 of Confucian C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