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Editorial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onfucian Canon,PKU !

中文|English
Publication Updates

Publication Updates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37 of Confucian Canon

《儒藏》精华编第137册于2018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册收录史部杂史类三种:《逸周书》、《贞观政要》、《国语正义》。



《逸周书》十卷,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周书》七十一篇,注云周史记。颜师古注《汉书》时,仅存西晋五经博士孔晁所注四十五篇。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墨子》《战国策》称引《周书》,多与今《逸周书》同。而《左传》引《逸周书》之文,则称“周志”,或曰“书”。其内容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

今传本有十余种,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兴路学宫刊本为最古。明刻本有嘉靖四明章檗刊本、万历新安程荣《汉魏丛书》本、万历武林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万历河东赵标《汇刻三代遗书》本、吴管《古今逸史》本、钟惺《秘书九种》本,清刻本有康熙汪士汉《秘书二十一种》本、乾隆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卢文弨校订本,另《四库全书》已收录此书,属于经部别史类。而清人对《逸周书》颇为留意,著述甚众,有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丁宗洛《逸周书管笺》、潘振《周书解义》、陈逢衡《周书补注》、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俞樾《周书平议》、孙诒让《周书斠补》、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后案》等。今人有黄怀信先生《逸周书汇校集注》。此次整理,校点者即为曲阜师范大学黄怀信教授,所用底本为《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章檗本,并参校其余众本。通审专家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剑雄编审。



《国语正义》二十一卷,清董增龄撰。

董增龄,生卒年不详,字庆千,号寿群,浙江乌程县(今湖州)人。为名儒徐养原中表。善治《春秋》,兼通医理,乃当时名医。著述数种,有《国语正义》二十一卷、《规杜绎义》八卷、《论语雅言》二十卷、《江海明珠》二卷、《金匮集解》二十二卷等。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约前965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全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学者研究,《国语》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系战国或汉代学者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

《国语》成书以来,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仅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宋庠(字公序)曾整理《国语》及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之后,研究《国语》者寥若晨星。清代朴学兴起,《国语》研究亦甚受重视,有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国语三君注辑存》《国语发正》《国语明道本考异》)、陈瑑《国语翼解》、董增龄《国语正义》、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沈镕有《国语详注》、金其源《读书管见·国语》等。今人有张以仁《国语斠证》、徐元诰《国语集解》等。而董增龄《国语正义》在其中亦属上乘之作。其序云:“今铨释韦解之外,仍援许、郑诸君旧诂,备载其后,以俟辩章。譬导水而穷其源,非落叶而离其根也。韦解体崇简洁,多阙而不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及应劭、如淳、晋灼、苏林、颜师古等家《汉书注》、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凡与马、班正文采取《国语》者,各有发挥。或与韦解两歧,或与韦解符合,同者可助其左证,异者宜博其旨归,并采兼收,以汇古义。錞鼓不同音,而皆悦耳;荼火不同色,而皆美观也。国邑水道,以《汉书·地理志》、《后汉·续郡国志》为主,而参以《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杜氏《通典》,诸家并列。”可见董书旨趣。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叙》云:“然董氏之书,多征引旧典,而于文义之不可通者,反忽而不及,似博而实略,似精而实疏。”吴氏之论虽中董书之失,但此书广搜博采,汇聚众说,实有其不可掩之处。

董增龄《国语正义》问世后,仅有清光绪庚辰章氏式训堂刊本,1985年巴蜀书社据以影印出版。此次校点整理,以式训堂刊本为底本。

本书校点者为山东省图书馆金晓东博士,通审人为山东大学刘晓东教授。




undefined

《贞观政要》书影

明成化元年刻本


《贞观政要》十卷,唐代史学家吴兢撰。

吴兢(669或670—749),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长安三年(703)入史馆与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兼判刑部郎中,修史如故。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二十九年后,辗转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长史,封襄垣县子。天宝元年(742),任邺郡太守,后返京担任恒王傅。天宝八年,卒于家。吴氏居史馆任职三十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史》、《齐史》、《陈史》各十卷,《隋史》二十卷。与马怀素、元行冲、齐翰、韦述等人同在秘阁详录四部书,开元九年(721)共同编成国家图书总目《群书四部录》二百卷,由元行冲奏上。自编有《吴氏西斋书目》一卷,著录图书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八卷。编著有《乐府古题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卒后,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八十余卷,世称“良史”。所著书多不传,仅《贞观政要》传于今,而《乐府古题要解》则被认为是后人辑佚而成。

《贞观政要》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纂唐太宗在位期间,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就如何治理国家而发生的各种言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尚书·尧典》的扩大版。全书全面系统地阐发了儒家对君主、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以及施政、民生、用人、文化政策、民族政策,是对之前开明统治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系统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所以自其问世后,就开始受到统治者重视,甚至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现存刊本目前见于著录者有两个系统,其一为白文无注本,最早为国家图书馆藏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刊本,其二是元代戈直集论本,元顺帝至元四年(1333)刊行后,明洪武三年又经宋濂以“中秘本”重校、重刻,成化元年(1465)宪宗“御制序”再刻。另外,日本尚有《贞观政要》抄本多种。此次整理,即以现存较早之明初王氏勤有堂本为底本,校以成化元年刊刻之戈直集论本。

本书校点者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谢保成研究员,通审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沈莹莹博士。


Prev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48 of Confucian Canon

Next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16 of Confucian C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