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Editorial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onfucian Canon,PKU !

中文|English
Publication Updates

Publication Updates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82 of Confucian Canon

《儒藏》精华编第182册(上下)已于2016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册隶属子部儒学类经济之属。上册收录《太玄》、《法言》、《桓谭新论》、《潜夫论》,下册收录《论衡》、《申鉴》、《昌言》、《傅子》、《中说》,凡九种汉唐间子部儒学类论著。


《太玄》书影

明嘉靖万玉堂本


《太玄》,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好学,不为章句训诂,务求博通,口吃而不善言谈,好深沉之思。早年以辞赋闻名。西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新朝建立后,校书天禄阁,因株连得罪,欲投阁自杀而未遂。后以病免,复召为大夫。撰有《太玄》、《法言》、《方言》等。《太玄》乃扬雄拟《易》之作。《易》卦有六爻,爻各有辞;《玄》首则有四重,首下有赞。四重自上而下为方、州、部、家。凡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易》有《彖传》、《象传》,《太玄》则有《首》有《测》。《摛》《莹》《棿》《图》《告》拟《易》之《系词》,《文》拟《易》之《文言》,《数》拟《易》之《说卦》,《衝》拟《易》之《序卦》,《错》拟《易》之《杂卦》。全书以玄为中心思想,以浑天说为基础,结合汉易卦气说,糅合儒道阴阳思想,构建出一个自然哲学系统。自东汉以来,有宋衷、陆绩、范望、司马光、叶子奇等先后为《太玄》作注。此次整理,采纳西晋范望注本据以校点,以明嘉靖孙沐万玉堂翻宋本为底本,校本有司马光《太玄集注》(明钞本)、陈仁子《太玄经辑注》、胡次和《太玄经集注》(二者皆《永乐大典》收录本)、叶子奇《太玄本旨》(明正德九年刊本)、嘉靖三年郝梁刻本等。书末附录序跋等相关资料。校点者是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杨军先生。


《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书影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


《法言》,西汉扬雄撰。扬雄感慨于“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以孟子辟杨墨自比,拟《论语》撰作《法言》,批评诸子异说,捍卫孔圣之道。全书采用问答形式,共十三篇。《法言》自东汉以来大行于世,多有注本,侯芭、宋衷、李轨、辛德源、柳宗元、宋咸、吴祕等皆作过注解,但至宋代司马光时,则只存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祕四家注。司马光裒合四家注本,又增加了注音、校勘、释义等内容,纂为《集注》。《集注》原本现已无存,惟有后世书坊中并和改竄的司马光等五臣注本,包括十卷本和十三卷本两种,后者司马光注的内容要少于前者。此次整理,以十卷本的司马光等五臣注本为据,采用《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为底本,校本则采用明嘉靖世德堂本及明桐荫书屋本,同时参考了《四部丛刊》影印秦恩复石砚斋翻刻宋十三卷本李轨《法言注》。校点者是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师为公先生。

《桓谭新论》,东汉桓谭撰。桓谭(前23-56),字君山,沛国相(安徽濉溪)人。西汉成帝时为郎,新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拜太中大夫。东汉初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出为六安郡丞,道中病卒。桓谭博学多才,通五经,不为章句之学。尝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此即《新论》。据桓谭自述,《新论》一书乃仿照刘向《新序》和陆贾《新语》,意在“术辨古今,亦欲兴治”(卷一《本造篇》)。本为十六篇,其中《琴道》一篇由班固续作。后因汉光武帝敕言卷大,分为二十九篇。两《唐志》皆著录该书十七卷,宋代史志目录无载。一般认为其亡佚于唐宋之际,一说明季尚有完书。清代有孙冯翼、严可均、钱熙祚、黄以周等数家辑本,但诸本皆有搜罗未备或丛杂比附之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谦之先生重加辑录,称《新辑本桓谭新论》。该书后出转精,取资更加完备,体裁益加谨严,校勘上还运用了前人未见的宋本《太平御览》、《文选注》等善本。该辑本原为朱先生稿本,生前未出版。2002年福建教育出版社《朱谦之文集》收录此书,首次整理出版。2009年,中华书局对稿本重加校订、标点,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经中华书局授权,《儒藏》(精华编)收录此本,并依《儒藏》体例对全书校勘、标点加以修订,更正讹误,将书名更为《桓谭新论》。


《潜夫论》书影

《汉魏丛书》本


《潜夫论》,东汉王符撰。王符(约80-163),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为人耿介,不得升进,终身未入仕,发愤隐居著述,成《潜夫论》一书,凡十卷三十六篇。该书约撰成于桓帝时,重在议论当世政治得失,所说多切中汉末弊政。《四库全书总目》言其“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该书现存明仿宋刻本、述古堂影抄翻宋本、万历胡维新《两京遗编》本、程荣《汉魏丛书》本、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等数种明本;清代又有《四库全书》本、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陈春《湖海楼丛书》本等。其中《湖海楼丛书》本所收系清人汪继培嘉庆年间笺注本。《潜夫论》历代传本多有错讹脱误,甚至某些篇章不可卒读。汪笺本以当时尚存的元大德刊本为底本,荟萃众本,审定文字,做了较全面的系统整理。此次《儒藏》(精华编)整理本,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述古堂本为底本,以《汉魏丛书》本、《两京遗编》本、《湖海楼丛书》所收《潜夫论汪氏笺》为校本,参校《广汉魏丛书》本、四库本等,并参考彭铎《潜夫论笺校正》等今人成果。校点者是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朱苏南先生。


《论衡》书影

《中国再造善本》影印宋乾道三年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


《论衡》,东汉王充撰。王充(27-104),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孤门细族,好读书,博通百家之言,不为章句之学。一生仕宦不达,仅为掾功曹等州县僚属。后归乡里,屏居教授,潜心著述。著作有《论衡》、《讥俗》、《养性》、《政务》等。除《论衡》外,其他皆已失传。据王充自述,《论衡》一书的主旨即是“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作篇》),对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谶纬、鬼神之说,以及死守一经、不通今古的章句儒学进行了批判。《论衡》原有百余篇,而《后汉书·王充传》记载仅八十五篇,说明早有缺佚。至宋代时,文字篇章脱漏踳驳已甚,杨文昌、洪适等曾先后校订此书,但校订本均失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国家图书馆所藏两种宋元明递修本,其中一种是钱谦益批校本。这次整理,以《中国再造善本》影印钱谦益批校本,即宋乾道三年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为底本,以另一种宋元明递修本及明通津草堂本、《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同时参考了清末以来诸多学者如孙诒让、黄晖、刘盼遂、吴承仕等人的校勘成果。校点者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李先耕先生。

《申鉴》,东汉荀悦撰。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年十二能解《春秋》。史称其性沉静,好著述。献帝时侍讲禁中,后迁至秘书监、侍中。后奉汉献帝命依《左传》体例作《汉纪》三十卷。又有《申鉴》五卷,评论当世政体,讥刺谶讳符瑞,深切时弊。认为“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政体第一》),主张德刑并用。明代王鏊序中赞“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其刊刻情况,据考,南宋尤袤及明正德十三年(1518)李濂皆曾刻印该书,但原本皆已不存。明万历周子义辑《子汇》曾翻刻李濂刻本。正德十四年,黄省曾为之做注并刊刻,此即文始堂本。后之诸本,如《两京遗编》本、《汉魏丛书》本等,多出自文始堂本。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文始堂明嘉靖覆刻本为底本,校以《子汇》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等,参校以《四库全书》本。校点者是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丁国祥先生。

《昌言》,东汉仲长统撰。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邹县)人。据《后汉书》本传,统少而好学,博涉典籍。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所撰《昌言》一书,对汉末社会政治进行批判,探寻两汉兴亡治乱之道。文中既有对儒家礼法纪纲的肯定,也有对道家养生之道的追求。该书《后汉书》本传云其“著论三十四篇,十余万言”,然今存世者仅万余言,可见十之八九皆已亡佚。今传世的《昌言》文本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照《后汉书》本传,收录本传所载《昌言》之《理乱》、《损益》、《法诫》三篇文章,如宋《东汉文鉴》、《文选补遗》、明《诸子汇函》等;一类是在此之外重新辑佚,清人马国翰、王仁俊、严可均等均有辑本问世。其中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辑《昌言》文本最为完备,故此次整理采用严辑本,以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王毓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辑佚所涉之原出处,如《后汉书》、《群书治要》、《意林》等。校点者是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苏晓威先生。


《傅子》书影

《儒藏》精华编第182册(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傅子》,西晋傅玄撰。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出身孤贫,博学善属文。曹魏时,州举秀才,除郎中,累官温令、弘农太守等。正始间曾参与撰写《魏书》。入晋为散骑常侍、驸马都尉,官至司隶校尉。数上书直言进谏,多所匡正。卒谥刚,追封清泉侯。自少时避难河内即专心诵学,笔耕不辍,撰有《傅子》及文集百余卷。傅玄在《傅子》一书中批评魏晋当世专任刑名法术,虚无放诞之风盛行,提倡以儒家仁义道德为政教之先。同时人王沈称道《傅子》“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晋书·傅玄传》)。据《晋书》本传,《傅子》一书“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条例井然,内容宏富。惜此书至宋初即渐亡佚,《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皆只著录五卷。至清,五卷本亦无存。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众类书中辑得一卷,收入《四库全书》。后严可均、方濬师、钱保塘、傅以礼等又据《群书治要》等书广为搜辑,各有辑本问世。各本内容大体相似,其中钱辑本篇目组织相对合理,书后附录亦较完备,故此次整理以光绪七年海宁钱保塘清风室校刊《傅子》二卷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傅子》一卷本、严可均稿本《傅子》四卷本、光绪广州书局刊方濬师辑录《傅子》二卷本、光绪傅氏演慎斋重刻傅以礼辑录《傅子》五卷本为校本,同时参校了正文所引原书。校点者是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杨军先生。

《中说》,隋王通撰。王通(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家世儒学。仁寿三年(603)向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不能用,遂归乡,于河汾一带著书讲学。身后被其门人追谥为“文中子”。著有发明六经之作《续六经》,已佚。《中说》,又名《文中子》,是其唯一存世著述。该书采用对话语录形式,由王通弟子及后人仿《论语》体整理而成。此书之真伪从宋至清皆有质疑,虽此书中不排除有“伪事”存在,但其记载王通之言论当大体可信,能大致反映王通的思想。王通以复兴周公、孔子之道自任,《中说》一书中表达了对三代王道政治理想的推崇,王通也被后人誉为“河汾道统”。《中说》一书的传本以北宋阮逸注本影响最大。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王氏取瑟堂刊宋本为底本,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文中子中说》为对校本,参校了明嘉靖世德堂本及《四库全书》本。校点者是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师为公先生。

本册审稿人为北京师范大学郑万耕先生,中华书局梁运华先生、许庆江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祚唐先生,厦门大学中文系王传龙先生。


Prev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83 of Confucian Canon

Next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81 of Confucian C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