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Editorial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onfucian Canon,PKU !

中文|English
Publication Updates

Publication Updates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52 of Confucian Canon

《儒藏》精华编第152册于2016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册隶属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收录朱熹《伊洛渊源录》、李心传《道命录》、明宋端仪、薛应旂的《考亭渊源录》三部学术传记之作。


《伊洛渊源录》书影

《儒藏》精华编第15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朱熹《伊洛渊源录》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全书14卷。“伊洛”指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长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阳居住、讲学。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所以称“伊洛渊源录”。《伊洛渊源录》确立了理学的道统,宣扬二程接续孟子之传,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规定了理学道统谱系。此后,明代谢铎编有《伊洛渊源续录》,宋端仪、薛应旂编有《考亭渊源录》,一直到清代李清馥编纂的《闽中理学渊源考》,都延续了《伊洛渊源录》的编排体例、思想主旨。《伊洛渊源录》的南宋刻本早已无从获见,现存最早者为元至正刻本,而此书得以规范流传则得益于明清几次重刻。本次校点以元至正九年刻本为底本,以明成化本为主要校本。校点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扬本先生。


《道命录》书影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影元抄本


《道命录》十卷,南宋李心传(1167-1244)撰。李心传,字微之,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著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除留心史学外,李心传还潜心道学,关注有宋一代道学盛衰,著《道命录》,详载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程颐、朱熹“进退始末,备录其褒赠、贬谪、荐举、弹劾之文”,为研究宋代道学发展历程保留了重要史料。据《宋史》本传载,《道命录》原为五卷。李心传卒后,《道命录》最早由朱申于南宋淳祐十一年刊印。入元,程荣秀又删改并增补部分内容,刻为《道命录》十卷。十卷本今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影元抄本、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及清《知不足斋丛书》本等。《永乐大典》卷八一六四存有《道命录》五卷本,当更多保留了《道命录》的本来面貌。程荣秀认为李心传原本为初稿,“尚欲删定而未成者”,故对原文有所删改,主要是删除了原文中详细的年月日记载。但十卷本不仅续增了数卷内容,对原有内容亦有增补,所增内容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助于完整、全面地了解两宋道学兴衰过程,故本次整理主要依据十卷本展开。底本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影元抄本,校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参校《知不足斋丛书》本。与《永乐大典》重合的内容,亦参校《永乐大典》本。因《永乐大典》本反映了五卷本面貌,可与十卷本互为补充,故作为附录附于书后。校点者为陕西师范大学袁良勇博士。


《考亭渊源录》书影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隆庆三年刻本


《考亭渊源录》二十四卷,明宋端仪(1446—1501) 撰,薛应旂(1500—1575)重辑。宋端仪在礼部任职时,署清务简,尤留意程朱理学。以程氏师友渊源,朱子已有录以示后学,而朱子门人亦多哲士,尚未有表著之者,遂辑《考亭渊源录》十四卷,“因所可考见,裒录一二,聊备草创,以俟知者”,自题为《初稿》。隆庆元年(1567),林润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淞诸府,命薛应旂加以删润,薛应旂乃“以宋公初稿,稽诸往籍所载,质以平日所闻,反复思惟,参互考订,删其繁冗,增其未备”,终成此书。本次校点,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录的隆庆本《考亭渊源录》为底本,以《宋史》、《朱子语类》等相关书籍加以校订。校点者为北京大学彭荣博士。

本册审稿人有王春茂、汤元宋、高海波三位先生。


Prev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53 of Confucian Canon

Next Page: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ce" Vol. 151 of Confucian C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