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第59、60、61册已于2009年6月出版,所收书为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含《续编》),南宋朱熹等人撰。校点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王贻樑、徐德明二位先生,审稿人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胡双宝先生。
朱子有鉴于王安石废罢《仪礼》,独存《礼记》,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因而发愿撰写此书,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具列注、疏、诸儒之说,略有端绪,初名《仪礼集传集注》,后定名《仪礼经传通解》。朱子殁后,嘉定十年(1217),始刊版于南康。凡37卷,包括家礼5卷8篇,乡礼3卷7篇,学礼11卷17篇(《书数》篇阙),邦国礼4卷10篇,王朝礼14卷18篇(《卜筮》篇阙)。其中卷20以前为朱子定本;卷21至卷23亦经朱子手订,尚未脱稿;卷24至卷37,凡18篇,乃草创之本,故仍题旧名“集传集注”;目录内《践祚第三十一》以后,序说并阙,乃未成之本。其后,朱子门人黄榦遵师嘱,续修丧礼16卷16篇,祭礼13卷13篇,其中丧礼15卷为黄榦生前定本,其他部分则未及定稿,嘉定十六年(1223)由张虙续刊于南康。其后杨复又据南康刊本,对卷16至卷29重加更定,于绍定四年(1231)刊出。
《仪礼经传通解》书影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京图书馆藏宋嘉定十年南康道院刻元明递修本
《仪礼》一书,因为名物繁富,头绪杂乱,材料分散,自昔号称难读。朱子有鉴于此,于《通解》中,分门别类,将各种礼仪的经传注疏资料汇编在一起,将古书中的相关资料附于其后,使杂乱的材料归于统绪,便于阅读。对于《礼经》所阙的各种礼仪,亦列其目,将古书中的零星记载搜罗一处,使亡佚之礼信而有徵。可以说,《通解》一书,是朱子在充分占有文献材料基础上,通过独特的分类,将礼学的资料进行条理化的一部著作。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弘富,条理清晰。因为是出于朱子之手,所以此书对后代的影响十分巨大,这可以通过两点来说明。一是文本本身的影响。因为《通解》在收录《仪礼》贾疏时多有删润,后人刻贾疏又多以《通解》为本,以致贾疏原貌失之殆尽,足见其影响之大。一是著作模式的影响。如对礼经的分节,后世莫不沿用。而后世通礼类著作,如江永《礼书纲目》等,其分门别类、撰述体式对于《通解》皆有所承袭。
《通解》一书的版本,宋刻仅存有嘉定南康刻本,元明递修本存有三种,明清刻本较多。此次整理,以台北“中央研究院”所藏宋本(前37卷系嘉定十年刊本,续29卷系嘉定十六年刊本)为底本,前37卷校以南图藏元明递修本、日本宽文九年刊本、清贺瑞麟《西京清麓丛书》本;后29卷校以清吕氏宝诰堂刊本、贺瑞麟《西京清麓丛书》本。此书曾有校点本,收入《朱子全书》中。这次收入《儒藏》,原校点者王贻樑先生与同事徐德明先生,又重新进行了校点,在质量上又有所提高。
此书的出版,必定会对礼学以及朱子学的研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