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出版动态
《儒藏》精华编第27-28册介绍:《诗经世本古义》

《儒藏》精华编第27、28两册,收录了明末学者何楷的《诗经世本古义》一书,已于2019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何楷,生于明万历十九至二十二年间(1591-1594),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字玄子,号黄如。福建漳州镇海卫(今漳州市漳浦县)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值魏忠贤乱政,未赴吏部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其间敢于直谏,多有奏疏。十一年(1638),因劾奏兵部尚书杨嗣昌忤旨,贬为南京国子监丞。后服母忧归家。北京陷落,福王朱由崧守南京,擢何楷为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兼工部右侍郎。顺治二年(1645),南京陷落,何楷走杭州,从唐王朱聿键入闽,擢户部尚书,又掌都察院事。因不为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所容,请辞去。途遇贼,被截去一耳,乃郑芝龙使部将杨耿所为。漳州破,何楷抑郁而卒。何楷博综群书,寒暑不辍,尤邃于经学,著有《诗经世本古义》、《古周易订诂》等书。黄宗羲曾与之论经,认为“百年以来穷经之士”,唯何氏与黄道周、郝敬三人而已。(以上略据《明史》卷276何楷本传;樊国相《何楷生平小考》,载《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4期;樊国相《黄宗羲、何楷交游考略》,载《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1期。)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通过《自序》可知,何楷认为,六经之中,《礼》类不能空作,孔子无容损益;《易》与《春秋》,一作十翼,一修旧史,述中有作;《书》与《诗》则为前人成文,孔子仅以弃取见义。六经之中,《易》明理,《春秋》纪事,一为体,一为用;《诗》《书》之中则寄托着《礼》《乐》,通过治世之迹反映先圣先王的礼乐教化。同时,《易》与《礼》《乐》又同属“理”类,有本(形而上)有末(形而下);《春秋》与《诗》《书》同属“事”类,可见由治到乱,道有升降。



《诗经世本古义》书影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何楷又说:孔子删三千为三百,意在寄寓先王之礼乐。具体的删存原则是:杞国无夏诗,则以周室先公之在夏代者补之;宋国所存殷诗仅《商颂》五篇,则以周室先公之在商代者广之;《书》下至穆王,《春秋》始自平王,中间事迹阙,孔子以所存之《诗》,正可以联属《书》与《春秋》之间隙。何楷所定诗篇时代,最后一篇为《下泉》,序曰:“《下泉》,曹人美晋荀跞纳周敬王也。”事在鲁昭公二十六年,周敬王四年。《春秋》绝笔于鲁哀公十六年,敬王四十一年。这就是所谓的“《诗》亡然后《春秋》作”。

由上可知,在何楷眼里,《诗经》虽是经书,但孔子只是以弃取见义,因而《诗》篇本身就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这些历史材料寄托着前代的礼乐制度,其中很多篇章反映的是比《春秋》乱世更早的治世之迹。孔子就是通过所删存下来的《诗》篇中存在的历史事实及礼乐制度来表达其思想的。可见,何楷更强调《诗经》的史学性质,何楷家传的“《诗》即史也”(《原引》中语)一语可以看作代表何楷观点的标志性的口号。

本着这一认识,何楷对诗篇按写作年代以先王世代为单位进行了排比,也就是说,对诗篇进行了编年,并对每一篇的诗旨、训诂、名物、礼乐制度逐一考证,且旁徵博引,断以己意。《自序》说:“凡余说《诗》,是不一术,先循之行墨以研其义,既证之他经以求其验,既又考之山川谱系以摭其实,既又寻之鸟兽草木以通其意,既又订之点画形声以正其误,既又杂引赋诗断章以尽其变。诸说兼详,而诗中之为世为人、若礼若乐,俱一一跃出,于是喜斯文之在兹,叹绝学之未坠也。……书成,悉依时代为次,名曰《世本古义》,伸子舆氏诵《诗》论世之指也。卷凡二十八,与经宿配,每篇仿古序体,更定小引,以冠其前。其诸义未安者,则附见之章句之后,欲使观者了其巅末,有所考镜焉。”

书成之后,后世评论比较一致,即一褒一贬。贬的是,何楷的考证牵强附会,凿空武断,强不知以为知,如《四库提要》说:“考《诗序》之传最古,已不能尽得作者名氏,故郑氏《诗谱》,阙有间焉。三家所述,如《关雎》出毕公、《黍离》出伯封之类,茫昧无据,儒者犹疑之弗传。楷乃于三千年后,钩棘字句,牵合史传,以定其名姓时代,如《月出》篇有‘舒窈窕兮’‘舒懮受兮’之文,即指以为夏征舒。此犹有一字之近也。《硕鼠》一诗,茫无指实,而指以为《左传》之魏寿余,此孰见之而孰传之?以《大田》为‘豳雅’,《丰年》《良耜》为‘豳颂’,即属之于公刘之世,此犹有先儒之旧说也。以《草虫》为《南陔》,以《菁菁者莪》为《由仪》,以《缗蛮》为《崇丘》,又孰传之而孰受之?大惑不解,楷之谓乎!”尽管批评如此激烈,《四库提要》也承认:“然楷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譬诸搜罗七宝,造一不中规矩之巨器,虽百无所用,而毁以取材,则火齐木难,片片皆为珍物。百余年来,人人嗤点其书,而究不能废其书,职是故矣。”这就是褒的方面了。《四库》馆臣的观点基本上也代表了后代学者的观点。

此书版本有:明崇祯刻本,清《四库全书》抄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溪邑谢氏文林堂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鸿宝斋石印本,另外日本有宽政十年(1798)会津藩覆明崇祯刻本。此次整理,即以崇祯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于何楷征引之书,有疑问时亦多做他校。

此书校点者是鲁东大学文学院李士彪先生、张丹丹女士,通审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陈新先生。

此书卷帙浩繁,整理不易。《儒藏》本是此书第一个校点本。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对明代《诗经》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儒藏》精华编第120册介绍:《四书剩言》《四书改错》等四种

下一篇:《儒藏》精华编第271-272册介绍:《西河文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