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出版动态
《儒藏》精华编第62-70册介绍:《五礼通考》

《儒藏》精华编第62-70册(共9册)于2020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9册所收只有一种书,它可能是三礼学领域部头最大的著作,也就是清代秦蕙田所撰的《五礼通考》。

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编修,入南书房。七年,入上书房,不久迁侍讲。后又进右庶子,改右通政,擢内阁学士,迁礼部右侍郞。十四年,调刑部侍郞,兼理国子监算学,充经筵讲官。二十二年,擢工部尙书,兼理乐部。明年,调刑部尙书,仍兼管工部事,加太子太保。二十五年及二十八年,曾两典会试。二十九年九月九日,殁于沧州,谥文恭。除《五礼通考》外,另著有《周易象义日抄》、《味经窝诗文类稿》等。(略据《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七《秦文恭公事略》)

少年时代,秦氏与何焯、王澍、徐用锡等前辈学者交往。雍正二年(1724),与蔡宸锡、吴大年、吴尊彝等人成立读经之会,每半月一会。秦氏等人认为:三礼之学,秦汉儒者抱残守缺,注疏中羼杂了谶纬,以至于纠葛纷纭。朱子曾取资于三礼及《大戴礼记》,“编次朝廷、公卿、大夫、士、民之礼,尽取汉晋以下诸儒之说,考订辨正,以为当代之典”。但所撰《仪礼经传通解》一书,丧、祭礼续自黄榦、杨复,不足以称完书。于是,秦氏对于三礼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禘尝、飨宴、朝会、冠昏、宾祭、宫室、衣服、器用等,先蒐集经文之相互抵牾者,继之以注疏中诸儒之议论者,又附以唐宋以来专家之考论发明者,对于每一事,每一义,“辄集百氏之说而谛审之”。然后再于读经会中反复辩论,记录下来。如此十余年,渐渐裒然成帙。后在礼部,奉命校阅礼书,参与纂修《会典》,考究古今礼制源流因革。乾隆十二、十三年,丁忧在家,闭门读《礼》,见徐乾学《读礼通考》,善其体例,但缺少吉、军、宾、嘉四门。于是与吴尊彝依照徐氏之书,发凡起例,分类排纂,补其未备。后方观承、卢见曾、宋宗元、钱大昕等人陆续参加进来。至乾隆二十六年,《五礼通考》告成,上距雍正二年,已历时三十八年之久。(据秦氏《自序》)



《五礼通考》书影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间味经窝刻本


《五礼通考》卷首4卷,正文262卷,以吉、嘉、宾、军、凶为序。每一门下又设小类,如吉礼下有圜丘祀天、祈谷、大雩、明堂等等。每一类下又有小目,如“祈谷”下分“经传祈谷郊”、“《春秋》书鲁祈谷郊”“经传论鲁郊”、“历代祈谷礼”等。每目下先列经文,继之以注疏,再附以历代学者的讨论。在经文分疏之后,再列历代礼仪,由先秦至明代,巨细无遗。可以说,这本书是集清以前礼学文献之大成,资料详备,纲举目张,条分缕析,辩论详明,按断清楚,为后儒进一步研究礼学与礼制源流提供了一份便于利用的资料长编。后人常将此书与江永《礼书纲目》并举。然江书重在经学,而《五礼通考》则涉及历代礼制,实兼史学。(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九)曾国藩特重此书,认为此书“自天文、地理、军政、官制,都萃其中,旁综九流,细破无内”(《曾文正公文集·孙芝房侍讲刍论序》),“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曾文正公书札·覆夏弢甫》),在《圣哲画像记》中,曾氏列古来圣贤三十二人,而秦氏在列,可见其推重之意。当然,《五礼通考》对于一些聚讼不已的经学问题,虽然按断清楚,但后世学者并不完全同意,如黄以周《礼书通故》就多有指摘,然而或属仁者见仁,或属后出转精,都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

《五礼通考》成书后,有秦氏味经窝家刻本。复旦大学藏有此家刻本之初印本,天头地脚多有钱大昕、卢文弨、姚鼐等学者的校语,有些内容也较后印本为阙。应该说,此本是家刻本的一个校样。真正通行的味经窝刻本,已经大量吸收了初印本的校勘成果,国内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除家刻本外,此书还有《四库全书》钞本、光绪六年(1880)江苏书局刻本。

此次收入《儒藏》精华编,由河南师范大学吕友仁先生、山西师范大学张焕君先生、河南大学曹建墩先生三人共同承担校点任务,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乾隆间味经窝刻后印通行本为底本,校以初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于文字疑误处,尽量做了他校,酌出校记。编校过程中,《儒藏》中心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方向东、王锷两位先生对此书进行了通审。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对当前的礼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儒藏》精华编第121-123册介绍:《三鱼堂四书大全》

下一篇:《儒藏》精华编第58册介绍:《礼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