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畅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这位沉稳而略带羞涩的小伙子,自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他的时间大多是在北大图书馆里一个僻静的名叫“儒藏研究工作室”的大屋里度过的。在攻读本专业的同时,他和他的同学、老师在忙着为一项巨大的典籍编纂工程做一点前期搜集工作。
这项工程,前无古人,预计将耗时15到20年,编辑总量不少于著名的《四库全书》。李畅然们所做的,虽然相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有点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工作,将在未来的十几年以后建筑起一个功在千秋的儒典大文库。
这项工程,就是由北大牵头、名家汇集、众多高校参与的《儒藏》编纂工程。
极为浩大的学术工程
汤一介先生,北大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大哲学系教授,77岁高龄。在《儒藏》编纂工程中,他担任项目的首席专家,总负责人。
谈到《儒藏》编纂的原由,汤一介教授说,我国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并称,其中儒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最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历史上已编纂出多种《佛藏》和《道藏》,却始终没有一部《儒藏》,这是非常遗憾的。把儒家经典、各时代的注疏、历代儒家学者的著述以及体现儒家思想的各种文献,编纂成一部儒家思想文化的大文库——《儒藏》,对当前和后世无疑都非常必要。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回顾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及发展历史,意义非常重大。10年前,中国文化书院的一批学者就曾提出过编纂《儒藏》的设想,最终因资金问题搁浅。2002年,北大多方筹措资金,再次提出编纂《儒藏》的方案。
2003年8月,教育部将“《儒藏》编纂与研究”设立为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并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标。北大中标。
由于中国历史上以儒教治国,儒家典籍浩如烟海;编修儒藏,将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据汤一介教授介绍,《儒藏》将分为精华本与大全本两种。大全本预计收书约5000部,约8亿到10亿字,编辑总量不少于著名的《四库全书》。精华本包括约500种儒家典籍,校点排印,2010年出齐;大全本包括绝大部分儒家典籍,断句排印,2020年出齐。出版纸介质本,同时推出全文电子版。在此期间,还将组织撰写10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和约100种儒学研究专著。
据北大有关人士估计,《儒藏》工程最少要花费资金1.5亿左右。该工程由教育部立项后,教育部将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北大校内同时配套投入相同的资金。虽然,今后还可能争取到海内外的捐资和出版社的先期投入,但这和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还是捉襟见肘。
众多高校联手攻关
据了解,编纂《儒藏》将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力量作为强大后盾,主要依靠的两支力量,一是经学专家,二是古籍整理专家。北大教授吴同瑞表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热心研究西学的专家远远多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现在看来能够胜任参加《儒藏》编纂的专家其实并不多。其中不少人年事已高,可能已经不能参与实际工作,只能担当顾问。
汤一介教授说,编纂《儒藏》需要全国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任何一个单位要单独完成这一巨大工程都是不可能的。全国的研究力量形成一盘棋,科学地组织队伍,合理地分工协作,这样可以组成一支强大的编纂研究队伍,经过多年锲而不舍地奋斗,最终完成这一庞大的学术工程。
北大提出的方案是,由牵头单位提出总体设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主课题的编纂任务分解成若干部分,同时确立若干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然后通过协商,邀请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有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各项具体任务。
《儒藏》编纂设想刚一提出,就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的普遍关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目前已有部分和北大达成协议,准备承担相关的研究任务。如,经学研究的重镇——山东大学,将承担《儒藏》编纂的《周易》和《诗经》部分。山东大学有全国唯一的《周易》研究中心和享有盛誉的《诗经》研究队伍。在承担《儒藏》任务之前,该校古籍研究所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两汉全书》、《中华大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已基本完成,为《儒藏》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他许多兄弟院校也与北大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流散海外的儒家典籍对编纂内容完整、资料详尽的《儒藏》来说,必不可少。外国汉学家中也有不少人对《儒藏》编纂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汤一介教授说,应以开放的态度主动邀请他们,以不同方式参与此项工程。现已有美、法、日等国的学者答应愿意参加这一巨大工程。
在编纂研究中培养人才
汤一介教授说,因为《儒藏》编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更应动员、吸引尽可能多的中青年学者参加进来,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北大表示,准备让老专家和老学者作为带头人,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参加,把研究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
在北大,已有不少文、史、哲、考古、图书馆等系、科的优秀硕士、博士生,配合专家学者的工作,加入到了《儒藏》编纂工作中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表示,该校在《周易》、《诗经》学研究方面,梯队整齐,力量雄厚,已培养出了相当的后备力量,大多数骨干研究人员处于30到40岁之间。虽然研究主力是中青年教师,但同样会吸收一些优秀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2004年,北大开始为《儒藏》编纂工程专门招收研究生。“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方向”的研究生专业,主要是为了配合《儒藏》编纂工程,由北大“《儒藏》编纂工作小组”主办,与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和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共同组织教学工作。据介绍,考取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将一边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参与《儒藏》编纂工作。他们除将选修中国哲学专业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课程外,还将由“《儒藏》编纂工作小组”的教授开设部分必要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儒藏》这样一个浩大的学术工程,既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文史哲等基础专业人才实力的巨大考验。有关人士指出,尽管重点院校文史哲等基础专业的学生因为有扎实的功底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业还不错,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愿意主动报考这些专业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不仅是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基础专业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前几年兴起了报考重点院校的数学、物理热,究其原因是不少人认为这些专业好争取国外高校的奖学金,出国后再换其他应用型专业。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基础专业吸引不到最优秀的学生来投身其中,这对基础专业的发展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汤一介教授表示,《儒藏》的编纂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视,花10年、8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这不仅将充实《儒藏》编纂的队伍,而且将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推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生力量。
(名词解释:“藏”,是由动词聚藏、典藏转化而来的名词,专指丛书编辑的群集。另外,“藏”还有收藏的意思,“儒藏”就是把儒家经典收藏起来。)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