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媒体报道
传统•文脉•责任——“《儒藏》主编会议暨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让世界的研究者都用我们的东西。——汤一介

 

12月1日,蛇口明华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室内,沉蕴古典的古汉语词汇和优美动人的文辞不断从与会的国学大家们口中倾吐出来,令满室雅韵流荡;而一个个承担着《儒藏》主编重任的专家反复提到的“诚惶诚恐”等词,则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所有在座者为了完成这一历史的重任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由北京大学主持的《儒藏》编纂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基础性文化学术工程。自2004年年初正式启动编纂,已在北京、上海举行多次主编会议,此乃首次移师深圳。儒学各学科的带头人们昨日济济一堂,共议收获相互交流。《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编纂中心主任汤—介先生以温厚、平缓的语调介绍《儒藏》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后,反复要求,宁可慢一点,也要精一点。他表示,虽然出版速度不够快,但是,为了保证质量绝不盲目追赶速度。随后发言的总编纂孙钦善先生更是严肃地强调,《儒藏》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质量,因为只要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是硬伤,一定要认真负责。

高度的责任感成为此项工作参与者的共同特点。在记者所采访过的各类会议中,此次“《儒藏》主编会议暨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会议。满座皆是国学大家,却无一例外地以极为虔诚的心态,来对待这项工作。整整一天的会议,除了交流时间外满场鸦雀无声,无一人交头接耳。各位主编兴致盎然地陆续介绍自己的编校经验、体会和学术想法,所有与会者都在认真倾听并静静思考。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这项工作的良苦用心。正如孙钦善先生所言,校点不严格就对不起历史,对不起所有读者。他提醒大家,一定要参考那些已经出版的作品,并订立更高的标准,全力实现整体超越。而记者在会场感觉到,大家都把这个目标时刻放在心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专家严佐之先生表示,虽然《朱子全书》27卷几乎是我们的原班人马做第二次校点,但是我们绝不能够生轻慢之心,而要不断提醒自己如履薄冰,确保品质,要把此次编纂当做一个提升质量的好机会。

《儒藏》是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和技术手段,对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的儒家典籍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并像《佛藏》《道藏》那样,集大成地编纂为一个体系。盛世修典,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追寻在《儒藏》中已经得到了体现。坐在会场后方,听老先生们谈古论今,任凭几千年的历史在学者们的话语中奔腾起伏,感受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文脉,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奢侈。故纸深处的书卷气在会场中无处不在。

《儒藏》编纂计划耗时17年、收录14亿字、耗资1.52亿元、规模超过《四库全书》,是国家重大文化学术项目。如此庞大的文化工程如果只能完全由老一辈学者“皓首穷经”也是令人感慨的。而记者昨日在会场发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看来编纂工作后继有人。其实《儒藏》工程的牵头方北京大学为编纂《儒藏》已经专门招收“儒藏思想与儒家经典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有些已经参与到《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中来了。文化“断层之殇”正在渐渐成为历史。为了这项文化基础工程上下奔走、全心付出的老一辈学者们不再孤独,他们将和富有冲劲和激情的年轻人一起,继续承担起这项重任,共同点燃“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

这是一个注定要流芳千秋的文化梦想,历史的重担已经落在了当今学人的肩上。在这个充满喧嚣的年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有这么一群人犹在坚守着寂寞书斋,吸收和整理着儒学优良传统的营养,呼唤和寻找整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不能够不让我们为此感动。八十高龄的汤一介老先生说:“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让世界的研究者都用我们的东西。”

他们都在为梦而奋斗。

 

转载自《深圳商报》(2007年12月2日 A5版)

上一篇:《儒藏》进入大规模编辑阶段

下一篇:日、韩、越三国专家纵论儒学命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