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媒体报道
《儒藏》精华编出版座谈会上“考今”

老先生们因“齿缺”滑漏的音节,在唇间摩擦出特有的雍容华贵。此时此刻,它比歌坛巨星有意发出的“切齿”之音更令人沉醉。

 

《儒藏》精华编最先问世的是第104册、第281册,所收文献均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儒家著作。尤其是第281册,收入的出土文献让我们重新认识孔子,重新研究儒家,是目前乃至今后几十年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能够改变孔子“形象”的著作,价值该有多大?“应该在人民大会堂开个首发式,”《儒藏》总编纂之一庞朴先生笑谈。但是,这个本该隆重的“首发式”却以“出版座谈会”命名,“这说明了我们的作风,代表着一种境界。”

的确,两本书的出版意味深远,为此而开的“《儒藏》精华编出版座谈会”却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一如《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汤一介先生的学风和为人。

坐在一个角落,听汤一介先生以温厚、平缓的语调介绍《儒藏》工程,听一些中青年学者慷慨激昂地谈编纂体会,任凭几千年的历史在学者们的话语中奔腾起伏,这是一种很现代的奢侈。老先生们因“齿缺”滑漏的音节,在唇间摩擦出特有的雍容华贵。此时此刻,它比歌坛巨星有意发出的“切齿”之音更令人沉醉。被现代文明逼仄到故纸深处的书卷气,“肆无忌惮”地充溢着。如今,谁还善养这浩然之气?

“第281册收入的10种书,有三位青年学者参加,都在30岁上下,质量上完全通得过!”坐在那个角落,正感伤着报刊杂志上往往痛心疾首的文化“断层”之殇,正感慨如此庞大的文化工程只能由老一辈学者“皓首穷经”,庞朴先生的一席话一经“出土”,无疑成了“兴奋剂”,引来在场的一片唏嘘之声。庞朴先生说,这几位青年学者不仅参与点校,而且参与了研究工作,说明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原来,“我辈”亦有专心养这浩然之气者。

其实,“《儒藏》工程”的牵头方北京大学,为编纂《儒藏》,已经专门招收“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有些已经参与到《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中来了。以前,看到各大学刊登的各种MBA广告,时时慨叹大学商业气太浓。看到《儒藏》的编纂在顺利进行,不得不赞叹那些为了这项文化基础工程上下奔走的学者们。这是一项得到各方支持的文化工程,已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盛世修典,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儒藏》中已经有所体现了。

座谈会上专家们“说古”,兴趣盎然。我在座谈会上“考今”,亦饶有兴致。在朴素的主席台上,汤一介先生坐在中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谦虚地坐在老先生两旁。这是我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中,学者“当家作主”的唯一一次,这场座谈会也有“文献”价值和“出土”价值呢。

 

资料链接

《儒藏》精华编第104册、第281册已于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04册收入经部四书类“学庸之属”和“论语之属”的传世文献共5种(其中一种存目)。第281册收入20世纪的出土文献共10种书,对于研究经学史与儒学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儒藏》精华编国内部分共收书461种,计划分281册出版,是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工程的第一步。今年将陆续出版30册左右,全部精华编将于6年内出版完成。《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汤一介教授介绍,在2亿字的精华编完成后,还将继续出版12亿字的大全本,预计于2020年左右完成编辑。《儒藏》全编的编纂工作,将尽量收入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家典籍文献。与其他儒学典籍相比,《儒藏》精华编在底本和参校本的选取上超越前人,并且严格坚持“少而精,以校正误为主,酌校异同”的出校原则。

《儒藏》是以繁体竖排标点并附有简明校勘记的形式出版,同时制作成便于检索的电子文本。目前,该项目已约请国内外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儒藏》精华编的整理、编纂工作。该项工程由北京大学牵头,汤一介教授为项目首席专家。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7日 5版)

上一篇:日、韩、越三国专家纵论儒学命运

下一篇: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