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媒体报道
担负起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责任——访北京大学副校长、《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博

不久前,北京大学副校长、《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博教授以“传承中华文明,推进全本《儒藏》编纂与研究”为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汤一介谢世后,王博接替主持了《儒藏》编纂工作,他认为:“《儒藏》工程不仅是一个学术工程,而且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编纂《儒藏》体现文化自觉

问:如何理解编纂《儒藏》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应有的担当与职责?

王博:汤先生自2002年起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他不是简单地想做一个项目,而是把它当成一项事业,这项事业的核心就是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一种学术工作,担负起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责任。《儒藏》编纂,正值新世纪开启之时。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汤先生有非常自觉的现代意识和历史意识、中国意识和世界意识。他认为,我们国家要进步,文化要发展,必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编纂《儒藏》,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我理解,《儒藏》编纂的背后,代表着汤先生等一代学人对于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重新认识。先生生前一直在思索: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然涉及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接续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之上,贯通旧邦与新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所以《儒藏》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它背后体现的是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文化的复兴

问:为何说编纂《儒藏》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回应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

王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文化的复兴,复兴不是简单回到过去,但割裂不了过去。科技发展一往无前,文化建设则要瞻前顾后。《儒藏》工程整理的是过去的文献,但其用心却是面向未来的。这也就是汤先生常讲的光前裕后、返本开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面对五千多年的传统。历史本身是有引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既然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编纂《儒藏》、整理研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典籍,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国文化也曾远播世界,对启蒙运动等产生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交流互鉴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日益加剧的全球性问题,不能仅靠单一的文化资源。如何发掘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着的许多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有利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思想文化资源,在21世纪重新点燃思想的火焰,发挥其重大作用,也是汤先生晚年关怀所在。法国汉学家汪德迈评价:《儒藏》“不仅针对中国的当代思想家,同样也针对世界思想家”。“《儒藏》的出版或也可将中国人文主义汇集并将成为后现代全球人文主义的组成部分,就像李约瑟所说的那样:朝宗于海。”


《儒藏》让更多人接近儒学传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问:《儒藏》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什么作用?

王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道”和“器”两个方面。这个“道”就蕴藏在经典里。作为一部在现代技术和学术标准之下系统整理的儒家典籍丛书,《儒藏》有其特色。我自己在阅读古代经典时就感到,《儒藏》版是最方便使用的。它通过校勘、标点、大开本等方式,给人一种舒适便利的阅读体验。从文献选目的确定、校勘版本的选择,到文本校勘、标点断句、撰写前言,我们在各个环节都追求高质量。借助于这一载体,能让更多人去接近儒学传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藏》编纂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过去20年,承担《儒藏》校点任务的学者近500名,来自国内外近百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老中青共同参与其中,这本身就在发挥文化传承作用。

问:不少学人期待《儒藏》“精华编”尽快推出单行本和数据库,这方面进展如何?

王博:《儒藏》“精华编”规模很大,目前主要是各大图书馆收藏,个人若要完整收藏一套,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几年前同事们就开始讨论,希望尽快推出单行本。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年年底就会推出50种左右,以后还会陆续推出。至于数据库,目前已经试运行上线,我们跟出版社也有良好合作,年底就会正式上线运行。这将会给大家提供更多便利。

问:随着《儒藏》“精华编”主体部分顺利完成,全本《儒藏》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下一阶段工作将如何开展?

王博:汤先生最初的设计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精华编”,第二步是“大全本”,我们现在称之为全本《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包括510种文献共计282册,已全部出版。韩、日、越三国历史上用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都在积极推进中,将陆续编纂出版。我们进行了充分讨论,征求了古籍界学术界学者的意见,也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摸底,初步确定下一阶段全本《儒藏》规模大概会做到3000种,除去“精华编”的510种,差不多要增加2500种,总计约10亿字。与20年前工程刚开始时相比,全本《儒藏》编纂具有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学术积累、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数字人文技术在古籍整理、研究、普及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更快推进这项工作。我们也会在吸收过去20年《儒藏》“精华编”编纂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组织方式。我们希望全本《儒藏》的编纂能更加有效、更加注重编纂与研究的一体化,并在原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之上,深化更大范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初步估计,希望能用10多年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

(本报记者 韩亚栋)


转载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7.15

来源网址: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index.html?guid=1679907052635291648


上一篇:瞭望丨以全本《儒藏》编纂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下一篇:深度关注 | 让儒学经典代代相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