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出版动态
《儒藏》精华编第42、43册介绍:《仪礼注疏》

《儒藏》精华编第42、43册已于2016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册隶属于经部礼类《仪礼》之属,收录《仪礼》之属重要文献《仪礼注疏》。

《仪礼》相传乃孔子删订之六经之一,是记载中国先秦时代各种礼仪制度的专书。其成书年代已无法塙知。古文经学家据《礼记·明堂位》,认为《仪礼》即周公所制之‘礼’。今文经学家则认为《仪礼》为孔子追溯三代之礼而作。而今人沈文倬先生认为《仪礼》中《士丧礼》四篇,即《丧服》、《士丧礼》、《士虞礼》、《既夕礼》,内容贯通,其成书年代当在鲁哀公末年至鲁悼公初年;而《仪礼》全书,则是由孔门弟子后学陆续撰作。其说甚为允当。

秦焚典籍,《仪礼》亦未能幸免。汉初,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本《仪礼》。而同时之徐生善为容,为礼官大夫。宣帝朝,后仓最明,传戴德、戴圣与庆普三家,皆立于学官。又有出自鲁淹中之《礼古经》五十六卷,其中有十七篇与今本《仪礼》文相似,其余即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所云‘《逸礼》有三十九篇’。一九五七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西汉晚期《仪礼》竹木简,共四百九十六枚,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二字,分甲、乙、丙三种,甲本包括《士相见》、《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七篇,乙本有《服传》一篇,丙本仅《丧服》一篇。汉简本篇次与今本《仪礼》及大、小戴本均不同,文字与今本亦有出入。

《仪礼》虽列于学官,世有传授,但终汉之世,而习者实寡。汉末大儒郑玄,遍注群经,尤以《三礼注》成就最高。其《仪礼注》兼用今古文,博采众家,文字精审,乃古今最重要注本。三国王肃亦曾注是经,至唐不传。南北朝,治礼名家众多,咸以郑氏学为宗。而齐之黄庆、隋之李孟悊最为著名。唐高宗永徽年间,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贾公彦即以黄、李二家义疏为基础,对经、注疏通证明,增广补益,间下己意,而成《仪礼疏》五十卷,遂驾诸家而上之,成为《仪礼》学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今整理之《仪礼注疏》即含《仪礼》经文、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三者在内。

有别于其它十二经经、注、疏合刻均在宋代已完成,《仪礼》一经,至南宋末经注与疏犹自别行。直至明嘉靖五年,陈凤梧始合《仪礼疏》于经注而卷第仍经注之旧。陈本始刻于山东,后版归南京国子监。之后,南雍本、汪文盛、李元阳相继据陈本刊印此书。万历时,北京国子监又据李元阳本重雕。明崇祯元年,毛晋汲古阁刊本又据北监本翻刻。闻人诠校、应槚刻《仪礼注疏》十七卷,亦是据陈本而来。清乾隆四年,武英殿翻刻《十三经注疏》,亦据北监本而刻。而乾隆三十八年,于敏中《螭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之《仪礼注疏》及《四库全书》抄录者,则从武英殿本而来。以上诸刻《仪礼注疏》,均为十七卷本,“散疏入注,而注之分卷,遂为疏之分卷” (顾广圻《思适斋集》卷一《百宋一㕓赋》) ,割裂五十卷之《仪礼疏》分系于经注之下为十七卷,且经注后即附陆德明《释文》,“一切惟《通解》之从,遂尽失贾氏之旧”(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十一)。


《仪礼疏》书影

南昌府学本


到了清代,礼学兴盛,名家辈出。由张尔岐发其端,吴廷华、蔡德晋、盛世佐、江永、凌廷堪、段玉裁、胡承珙、沈彤、程瑶田、褚寅亮、丁晏、胡匡衷、张惠言、胡培翚继之,曹元弼殿其后,《仪礼》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与此相应,《仪礼》文本校勘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十七卷、金曰追《仪礼正讹》、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徐养原《仪礼注疏校勘记》、曹元弼《礼经校释》为代表的高水平校勘著作的问世,为《仪礼》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文本基础。而大藏书家黄丕烈家藏宋景德官本《仪礼疏》的出现,则为重刻《仪礼注疏》提供了契机。于是,有嘉庆十一年张敦仁聘请校勘名家顾广圻以唐石经经文、明仿刻宋严州单注本与宋景德官本《仪礼疏》之合刊《仪礼注疏》。宋景德官本《仪礼疏》原缺卷三十二至三十七,除此,尚缺十三翻。所缺六卷用魏了翁《仪礼要义》补足。所缺卷叶,则用其他明本补足。张本经注以疏为主,故从宋代《仪礼疏》五十卷之卷第,插经注于其中,有别于明清十七卷本系统,故为五十卷本。张本经、注、疏选择精当,而又精校熟雠,故世称善本。而阮本刻于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故称南昌府学本,其作法一仍张氏,故亦为五十卷本,但校勘则出自徐养原之手。后多次翻刻,屡有修订,略有异同。

本次点校,以北京大学藏张敦仁本为底本,以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为校本,并酌情吸收阮本《十三经校勘记》与孙诒让《十三经校勘记》校勘成果,标点质量较旧有整理本有显著提高。校点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先生,审稿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张文老师。

上一篇:《儒藏》精华编第44册介绍:《仪礼集释》《仪礼图》

下一篇:《儒藏》精华编第36册介绍:《诗三家义集疏》《韩诗外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