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第109册已于2007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册收录了南宋朱熹辑撰之《论孟精义》,为《儒藏》精华编经部四书类四书总义之属的首册。
《论孟精义》一书是朱熹搜集整理的北宋诸儒有关《论语》、《孟子》的解说,属资料汇编性质,包括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解释《论》《孟》之语。朱子一生,于四书用力最勤。年十三四,即从其父学习二程有关《论》《孟》诸说。年届不惑,编纂成《论孟精义》一书。此书朱熹独取二程及其门下、友朋诸说,不立己意,以二程为主,友朋门人为辅。可见朱熹最为重视二程等伊洛诸儒的四书学成果,并将其作为探求孔孟之义的重要参考。其后朱熹又取《精义》之精华,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撰《或问》,剖析驳正前贤诸说,以明去取。朱熹尝云《精义》不可废,“虽未如今《集注》简尽,然大纲已定。今《集注》只是就那上删来,但人不著心,守见成说,只草草看了。今试将《精义》来参看一两段,所以去取底是如何,便自见得”(《朱子语类》卷一二○)。由此可知,《精义》为朱熹撰写《集注》、《或问》之基础,正可与《集注》、《或问》相参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儒藏》精华编第110册即收录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四书或问》。读者将109、110两册合观,既可以了解《论》《孟》之学从北宋伊洛诸儒至朱熹之承继流衍,又可以窥见朱熹研治四书之学的发展过程,可见本册书对于宋代儒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治程朱理学及两宋四书学的必读文献。
《论孟精义》书影
《儒藏》精华编(10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乾道八年(1172)《论孟精义》初刻于建阳,其后朱熹加以增订,淳熙七年(1180)又再刻于豫章郡学,并更名为《论孟要义》,后又更名《集义》。据考,今所传诸本,皆出自建阳初刻版,朱熹增订之豫章再刻本则惜而未见(参见《儒藏》精华编第109册《论孟精义》“校点说明”)。《论孟精义》传世之版本有钞本和刻本两个系列。此次整理系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中吕氏宝诰堂《朱子遗书二刻》本为底本,此本为刻本系列中所存年代较早的本子,比较有代表性。校以南京图书馆所藏之明钞本(钞本系列可见之最早版本)及四库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洪氏公善堂刊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贺瑞麟《朱子遗书重刻合编》本、清光绪二十七年《紫阳丛书》本,还参校了日本享保十四年(1729,当清雍正七年)之和刻本。可谓广参众本,去芜取精。如《论语精义》卷第八下《季氏》第十六“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侯曰”云云下,底本及其他众本皆阙十六行,明钞本不阙,校记中将其全部照录,以资读者借鉴。另,贺瑞麟撰《朱子遗书重刻记疑》及和刻本中有关文句校勘之校语,校记中也酌情吸收。
此次整理基本保持了底本原貌。卷首有朱熹淳熙首刻自序,又有《论语》、《孟子》纲领各一篇列于前。每卷卷端及卷末原有的“国朝诸老先生论语(孟子)精义卷第×”的题识也予以保留,这样读者一阅即可知晓此书非朱熹自撰《论》《孟》之“精义”,而是辑录的前贤说解。另外,对于底本的行款格式亦未作变动,惟夹注双行小字改作单行。原稿中凡有脱衍疑误难解之处,其文句末均标以“缺”、“疑”“误”“衍”等小字,现均按其原样保留。个中问题现通过校勘可以解决的,也仅在校记中出校说明而不改动原文,以供读者借鉴。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朱子全书》本是《论孟精义》第一个校点本,由黄珅、张祝平先生校点。此次整理,《孟子精义》部分仍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黄珅先生担纲校点,《论语精义》的校点则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林嵩先生承担。审稿人是中华书局编审张忱石先生。较之《朱子全书》本,该整理本在校勘、标点上都更加精审,在吸收前人成果上又有所订正补充。相信本册书的出版会对《论》《孟》之学及宋代儒学的研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