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第46册已于2014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册隶属于经部礼类《仪礼》之属,收录清代《仪礼》著作两种: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吴廷华《仪礼章句》。
一
自唐贾公彦以后,三礼衰微,治《礼经》者,代不数人。其中荦荦大者,有宋李如圭《仪礼集释》、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吴澄《仪礼逸经传》、敖继公《仪礼集说》等。至清代,张尔岐道夫先路,庙堂倡之于后,至乾嘉中,礼学遂蔚为大观,大显于世。
张尔岐(一六一二—一六七八),字稷若,号蒿菴,又号汗漫道人。山东济阳人。尝为诸生。崇祯中,父罹兵难,处士恸愤交集,读《蓼莪》“匪莪伊蒿”之句,遂颜所居曰“蒿菴”。自此绝意仕进,沉潜坟典,著有《周易说略》、《夏小正传注》、《蒿菴集》等书,而其《仪礼郑注句读》则为清代礼学复兴之第一书,最为著名。
《仪礼》一经,专记周人行事之节文,其辞质,其数繁,名物纷杂、文脉猥复,实较他书为甚。自韩愈已苦难读,故习者愈少,传刻之讹误愈甚。《礼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则句读为讲经之先务。但世易时移,传授乏人,不知句读,妄分章节,遂使学者暗中摸索。朱子自述《通解》云:“前贤尝苦仪礼难读,以经不分章,记不随经,而注疏各为一书,故读者不能遽晓。”张氏年过三十始读《仪礼》,用功几三十年,五十九岁方成《句读》一书。可见,《仪礼》之难读,当时传授之乏人,处士治学之坚贞刻励。是书初名《节解》、《节释》,康熙十三年始改今名。全录郑注,节取贾疏,详标句读,除《丧服》篇及若干记文外,悉为分节,节后均列标题,提纲挈领;又旁及他家经解,间下己意。诚如清人李斯孚所指出的,“闵学者无路问津而示以宝筏,不辞下学离经章句之务而潜心郑、贾”,“不只为郑、贾之功臣,而实《礼经》之羽翼”。之后,吴廷华《章句》、蔡德晋《集编》、王文清《分节句读》,节目容有异同,句读或有出入,然大体不差。张氏全录郑注的做法,实际上也开启清代《礼经》学研究弃宋返汉,由尊敖到宗郑之风。
张氏殁后,是书不胫而走,传抄者众,而贤达屡欲刊布而未果,大吏亦呈京师者再。至乾隆八年(一七四三),高氏和衷堂始付之剞劂,三十八年胡德琳复据以增补重印。适逢朝廷征书,遂登入《四库》经部《仪礼》类。之后,传刻不绝,有尚德堂刻本与晚清书局刻印、石印之本多种,但俱出自和衷堂本。
《仪礼郑注句读》书影
四库全书本
此次整理以高氏和衷堂本为底本,收胡氏印本新刻序跋二篇入“新增附录”。又取《四库全书荟要》本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加以参校。
点校者为上海社科院张涛博士,审稿人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张衍田先生。
二
吴廷华(一六八二——一七五五),初名兰芳,字中林,号东壁,浙江仁和人。康熙甲午(一七一四)举人。雍正初,以乙科官内阁中书舍人。居二年,出为福州府海防同知。乾隆初,尝以荐预纂修《三礼义疏》,在馆凡十年,用力最深。书成,得晋一级。寻归,教授于崇文书院,以经学课士。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卒,年七十有四。著有《三礼疑义》、《仪礼章句》、《曲台小录》、《东壁书庄集》等。
吴廷华早年著《三礼疑义》时,对《仪礼》本文“字字探索”。后来参与纂修《三礼义疏》,有机会遍阅秘省先儒之书。《仪礼章句》则系吴氏阅读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与王文清(吴廷华在三礼馆时的同事)《仪礼分节句读》二书之后,为初学撰写的又一部《礼经》蒙学读物。
《仪礼章句》虽为初学而作,但其学术价值不容低估。首先,在章节方面,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王文清《仪礼分节句读》二书俱分节不分章,吴廷华据贾疏、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在分节的基础上,又按节次分章,“章分而句释”(沈廷芳语),纲张目举。其次,在句读方面,吴氏吸收了王文清“专以句读为主”的特点,使文句上下贯穿,仪节井然有序。再次,在注释方面,张尔岐过于墨守郑注,失之详;王文清专以句读为主,失之略。而吴氏多本郑、贾注疏为释,亦采他说,释语更为简明,末附案断。校勘方面,由于张氏《句读》勘正监本与石经讹误,吴廷华注意到此,故亦十分重视经文校勘。凡此,均可看出《章句》之作,实乃兼采张氏、王氏二书优点而成。故问世后,即受到学人重视。清末黎庶昌、梁章钜等人在谈到《礼经》读本时,都将《仪礼章句》与《仪礼郑注句读》并提,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初学入门读本。
《仪礼章句》书影
学海堂《皇清经解》本
《仪礼章句》问世后,刊刻不断,版本众多。最早当属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其子吴寿祺刻于粤东的东壁书庄初刻本,此刻叠经刷印,后又有修补。乾隆三十八年纂修《四库全书》,也曾收入此书,而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金阊书业堂也曾据初刻翻刻。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广东学海堂《皇清经解》亦曾刊刻此书。其他各本皆是以上版本的翻刻、石印。故本次整理以东壁书庄初刻本为底本,以《四库》本、《经解》本为校本。
点校者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徐到稳博士,审稿人为福建师范大学经学研究 所陈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