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第268册,2018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册收录了清代学者黄宗羲的《南雷文定 南雷文定五集》与陆世仪的《桴亭先生文集》。下面分别介绍两种文集的情况。
一
《南雷文定 南雷文定五集》,黄宗羲撰。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梨洲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余姚市明伟乡浦口村)人。黄氏少时读书,即不拘守于章句。十四岁补诸生,随父(黄尊素)学于京邸。后其父死于阉党之手。崇祯元年(1628),黄氏藏椎袖中,为父讼冤。与逆阉余党对簿公堂,椎许显纯,流血蔽体;殴崔应元,拔其须,归祭其父。与吴江周延祚、光山夏承椎杀狱卒二人。又于公堂椎李实。待冤狱了结,遂肆力于学。后值明朝覆灭,南京陷落,黄氏纠集子弟数百人,追随孙嘉绩、熊汝霖等,奉鲁王朱以海监国,前后十余年。至清廷统治渐渐稳固,黄氏以复兴无望,遂奉母归里,始尽力于著述,而四方请业者渐至。后朝廷屡次征召,黄氏不赴。
黄氏为学,“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竭力搜讨群籍,于书无所不窥。康熙六年(1667),黄氏重开证人书院,以申刘宗周之绪。黄氏讲学,“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凡受公(引者案:公指黄宗羲)之教者,不堕讲学之流弊。公以濂洛之统,综会诸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数学,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璧,自来儒林所未有也”。
黄氏著作,经部则有《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春秋日食历》一卷、《律吕新义》二卷、《孟子师说》四卷。“史学则公尝欲重修《宋史》而未就,仅存《丛目补遗》三卷。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有《赣州失事》一卷,《绍武争立纪》一卷,《四明山寨纪》一卷,《海外恸哭纪》一卷,《日本乞师纪》一卷,《舟山兴废》一卷,《沙定洲纪乱》一卷,《赐姓本末》一卷,又有《汰存录》一卷,纠夏考功《幸存录》者也。”历学则有《授时历故》一卷、《大统历推法》一卷、《授时历假如》一卷、《西历、回历假如》各一卷等。其政治见解,则有《明夷待访录》二卷、《留书》一卷,顾炎武见而叹曰:“三代之治可复也。”文集则《南雷文案》十卷、《外集》一卷、《吾悔集》四卷、《撰杖集》四卷、《蜀山集》四卷、《子刘子行状》二卷、《诗历》四卷、《神弦曲》一卷。后又分为《南雷文定》,凡五集。晩年,又定为《南雷文约》。总结明代学术之著作,则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有明三百年儒林之薮也”。“又选明三百年之文为《明文案》,其后广之为《明文海》,共四百八十二卷”。“别属李隐君邺嗣为《明诗案》,隐君之书未成而卒”。“晩年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来儒苑门戸”。“于《明文案》外,又辑《续宋文鉴》《元文抄》,以补吕、苏二家之阙,尚未成编而卒”。以上为黄氏著作之荦荦大者。黄氏及其弟子,被后世称作浙东学派,以史学与礼学见长,对清代学术影响深远,黄氏与顾炎武、王夫之被后世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黄氏生平略据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引语皆出其文)
《南雷文定》书影(康熙刻本)
《南雷文定》的编订,黄氏于《凡例》中说:“鄙作已刻者有《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蜀山集》,皆门人分刻,一时脱稿,未经持择。今耄又及之,东岱不奢,钩除其不必存者三分之一。丁敬礼云:‘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陆士龙谓其兄曰:‘可因今清静,尽定昔日文。但当钩除,差易为功力。’窃取此意,名曰‘文定’。”
《南雷文定》的内容,除专书性质的著作,如《三集》卷三《金石要例》外,以两种性质的文字为主,一是书籍序跋,一是介绍人物生平的传记、墓志,尤其以后者为大宗。黄氏自言:“余多叙事之文,尝读姚穆庵、元明善集,宋元之兴废,有史书所未详者,于此可考见。然穆庵、明善皆在廊庙,所载多战功。余草野穷民,不得名公钜卿之事以述之,所载多亡国之大夫,地位不同耳。其有裨于史氏之缺文,一也。”然则梨洲对自己文章的价值已有明确判断,即为亡明士大夫立传,传其气节、事功,为将来史书之资料。后人研究南明史者多所取材。
《南雷文定》在黄氏生前刻成四集(刻于康熙二十七年以后数年间),即《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附《交游尺牍》一卷),《三集》三卷,《四集》四卷。《五集》三卷乃其子黄百家编于梨洲身后,收录黄氏晚年(八十三至八十六岁)所作,目前最早刻本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程志隆校刻本。此后,咸丰五年(1855)《粤雅堂丛书·南雷集》收有《文定》前三集(光绪杭州群学社《黄梨洲遗书十种》本、民国上海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民国《四部备要》皆据粵雅堂本重新刊印),光绪间慈溪冯祖宪耕余楼有四集合刻。《五集》则有民国四明林集墟《藜照庐丛书》翻乾隆本。(《南雷文定》版本情况据《儒藏》本《校点说明》)
由于历史上没有将前四集与《五集》合刻的传统,所以《儒藏》本仍将其视为两种书。此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康熙刻前四集、乾隆本《五集》为底本,主要校以《四部丛刊》本《南雷文案》、《续文案》(即《吾悔集》)、《文案三刻》(即《撰杖集》)以及《南雷文约》、《南雷杂著稿》、粵雅堂本《南雷集》。
本书《前集》《后集》由浙江省社科院吴光先生校点,《三集》《四集》《五集》由浙江大学平慧善先生校点,通审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志远先生。
二
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桴亭,江苏太仓人。少从事于养生之说,颇有所得,后翻然曰:“是其于思虑动作皆有禁,甚者涕唾言笑皆有禁,凡皆以秘惜此精神也。如此则一废人耳,纵长年何用?”乃弃之不学。作《格致编》以自考,曰:“敬天者,敬吾之心也。敬吾之心如敬天,则天人可合一矣。故敬天为入德之门。”及读薛瑄《语录》云“敬天当自敬心始”,叹为先得我心,于性学久而始融。欲受业于刘蕺山而不果,终身以为恨。因与同道陈瑚反复研精致思。明末各地起义,陆氏曾上书南都而不用。又尝为人参谋军事。后解甲归里,凿池十亩,筑桴亭于其中,不通宾客。待天下稍定,至四明哭刘宗周。归家后始应诸生之请,先讲学于东林,又讲学于毗陵,后归讲于里中。当事者累欲荐之,力辞不岀。(以上略据全祖望所撰《陆桴亭先生传》)
陆氏论学,以“居敬穷理”为宗旨,《清史稿》本传说他“主于敦守礼法,不虚谈诚敬之旨;施行实政,不空为心性之功。于近代讲学诸家,最为笃实”。可以算得上是对明末空疏学风的一种矫正。他学问广博,主要体现在《思辨录》一书中,此书分小学、大学、立志、居敬、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天道、人道、诸儒异学、经、子、史籍十四门,全祖望称“其所疏证剖晰,盖数百万言,无不粹且醇”,“其最足以废诸家纷争之说,而百世俟之而不易者,在论明儒”。其著作除《文集》、《思辨录》外,尚有《论学酬答》《诗鉴》《书鉴》《春秋讨论》等共计六十余种。
《桴亭先生文集》书影(光绪刻《桴亭先生遗书》本)
具体到《文集》,历史上曾多次编集刊刻。目前所见最早的刻本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张伯行正谊堂刊《陆桴亭先生文集》五卷。后太仓叶裕仁抄得张刻不全本,又多方蒐辑,编次为《文钞》。同治九年(1870),合肥蒯德模选录叶抄,刻于太仓安道书院,计《文钞》六卷、《续抄》一卷。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翻刻正谊堂本。光绪二十五年,太仓唐受祺刻《陆桴亭先生遗书》,收书二十余种,其中《文集》部分,参考正谊堂本、安道书院本以及《娄水文征》、太仓旧《志》等,编次为《桴亭先生文集》六卷。需要说明的是,正谊堂本中原有的书信九篇,唐受祺另编为《论学酬答》单行;安道书院本《续抄》部分被编入《四书讲义辑存》,《文集》中不再收录。后太仓王保譿得叶裕仁原钞本,中有《文钞》未选及选而未刻者34篇。民国十六年(1927),唐受祺之子唐文治得此佚文,刻为《集外文》一卷。
《文集》内容,包括讲义一卷、书信一卷、序两卷、杂著两卷,《集外文》则序箴像赞皆有,文体较杂。除各种专著之外,《文集》对桴亭各体文字做了较为集中的收录,对于了解桴亭的学问、交游颇有帮助。
此次整理,以光绪《遗书》本《桴亭先生文集》为底本,正谊堂本为校本,并将《集外文》作为附录。
此书整理者为聊城大学赵友林先生,通审人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曹明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