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媒体报道
《儒藏》抢救书,更抢救人才

以78岁的高龄主持《儒藏》编纂工程,汤一介自认为是一种冒险。

 

8月,备受关注的《儒藏》首批样书将完成,这再一次让人们将热切而探究的目光投向这个计划耗时近20年完成的大工程。本周四的黄昏,记者来到位于北大朗润园的“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哲学大家汤一介先生家中,作为儒藏编纂小组负责人,温文尔雅的他详细地向记者讲述了《儒藏》工程的现状和问题,也讲述了他个人的得与失……

 

何谓“儒藏”

把相关典籍收集在一起为“藏”,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明清两代的学者即提出要编纂“儒藏”,但均未完成。

 

概况:耗资1.52亿元

2002年,汤一介教授提出编纂《儒藏》的建议,得到了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的热情鼓励。2003年北大成立了以许智宏校长为首的《儒藏》编纂领导小组和以吴志攀副校长、汤一介教授为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这一工程作为我国重大学术文化项目,被列入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全国社科基金2004年重大项目。

《儒藏》预计耗资1.52亿元,将包括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编(约1.5亿字)和收入约5000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子项目包括十卷本《中国儒学史》和《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丛书》百种。这一工程将使我们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

目前儒家典籍多以影印本形式出版,而《儒藏》将以附有简明校勘记的繁体竖排校点排印本的形式出版,这不仅便于使用,而且可做成电子版进行全文检索。全部工程历时十六七年完成。

据悉,北大去年召开了两次有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包括台湾地区学者)参加的“《儒藏》编纂与研究工作会议”。迄今为止,已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对《儒藏》精华编460部儒家典籍的校点工作。《儒藏总目》和《中国儒学史》计划于2006年完成,《儒藏》精华编计划于2010年完成,而《儒藏》项目计划在2020年全部完成。

目前《儒藏》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收有5部经过重新校点的古代《论语》注疏和1部经过重新整理的出土文献《论语》的合集,作为《儒藏》的样书,8月将由北大出版社制作完成。

 

 

答疑:网络时代也需《儒藏》

从2002年10月汤一介提出编纂《儒藏》,到2004年年初正式启动编纂工程,在一年半的过程中,该项目得到了中外学者的支持,但编纂中心也常常收到一些朋友和关心此项学术文化事业者的来信。

汤一介说,在这些人的来信中,有些人对编纂《儒藏》的必要性提出了疑问。“他们问,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和信息网络的时代,儒家思想文化到底起什么作用?还有的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并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有着许多今天人们无法接受的思想。”

对这些观点,汤一介不仅回信解答,而且还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编纂《儒藏》的目的是和编纂《佛藏》《道藏》一样,都是旨在把中国思想文化的典籍经过系统整理,以便收藏、保存和利用,为人们提供研究儒家思想的可信资料。”他强调说,“我们并不认为,儒家思想文化都能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现实,更不认为它能解决当今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但这些问题无疑是要我们利用儒家典籍和文献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在近几十年中,经过中外学者的努力,已经整理和发觉出儒家思想文化的若干方面可以有益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问题的资源。”“当然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对今天的社会都可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资源,但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主流儒家思想文化,其中也必然会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极其有意义的思想文化资源。”

 

经费:有缺口需向社会募集

谈起编纂《儒藏》的困难,汤一介毫不讳言地表示,经费是主要问题之一。

他说,《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工作需要资金2500万至3000万元;《儒藏》“全本”需资金1.5亿元,而国家教育部、北京大学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只能提供经费的一部分,剩余的资金需要向社会广泛募集。他还酝酿把原定2010年开工的“《儒藏》全本”工程提前到明年与精华编的工作同时进行,但显然资金仍是困扰他的主要问题。

以正在进行的《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工作为例,国家教育部、北大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最多提供资金1500万元,将出版《儒藏》的北大出版社以及几个熟悉的企业家支援了四五百万,现在还面临着大约500万元的资金缺口,解决这部分缺口只能通过社会资助。

“从事校点工作的是与北京大学合作的25所高等学校和中国社科院和湖北社会科学院,近三百人参加这个工作。我们把内容分成好多类,比如‘周易’是一类,我们选34种‘周易’的书,请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做校点,他们做完由专家审定。做这个工作我们要付钱给对方。”

汤先生耐心地给记者介绍说:“资助我们一万元的,我们可以在某部类或某册刊出其企业或个人名字;出资10万元的,我们可在某部类或者某十册刊出其企事业名称或者个人名称,以此类推。而且我们会授予对方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以说明他们对《儒藏》编纂出版的贡献。”当记者询问他资助的最低额度时,他说没具体要求,但如低于一万元可能没办法在书上注明资助者的名字。

据悉,出资单位或者个人将与北京大学签协议,并请北京市公证处公证,确保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儒藏》的编纂出版。汤一介认为,资助《儒藏》并不是简单的荣誉问题,而是引发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人才:做《儒藏》带有抢救性质

除了资金问题,人才短缺是《儒藏》工程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当初北京大学成立儒藏编纂中心时只给了6个编制。目前这六个人中,有四位是博士毕业生,有两位是返聘的教授,一个古典文献专业,一个图书馆专业的。“今年各单位报上来说可以完成100部,但由于经费原因,我估计完成不了这么多,也就是50部吧。但即使是这50部靠这么几个人也是校阅不完的,我想至少需要20人。”

不久前,汤一介再次找到北京大学校长,计划今年再返聘两个教授,同时积极从社会吸收人才。“比如可以把中华书局退休的老编辑聘请过来作为我们的工作人员。这样编纂中心的力量就加大了。”

除了人员少,想找合适的人做这项工作也不容易,用汤一介的话说,“这项工作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这个项目牵扯文史哲、图书馆、考古等专业知识,能干这个活的人并不多。现在做《儒藏》已经有些晚了,做《二十四史》的那批老先生大都已经故去,老专家没剩下多少了,再过十年八年几乎没有了,会出现人才断层。现在做《儒藏》带有抢救性质,一方面要抢救这些老专家的学识,另一方面也要抢救书,还要培养新的人才。”

去年这一工程开始从古典文献专业和哲学系招收学生,去年招收了2个硕士生和4个博士生,今年又招收了4个博士生。“去年因为是第一次招生,报的人不多。今年稍微好了一些,有十几个,但和哲学里的其他专业,如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比起来,人气还是差了一些,毕竟是一个比较寂寞的领域。”

 

心结:主持《儒藏》是冒险

今年汤一介已经78岁。虽然一般人很难看出他是年近八旬的长者,但年龄却始终是萦绕在他心中的一个心结。“我接受这个任务时是76岁,这么大的岁数接受这个任务是冒险。”说这话时,他没有看记者,微笑着像是自言自语。

“这个工程要十六七年才能完成,我能不能活到那时候都是问题。而且这项工作非常损耗人的体力和精神,我每天要很操心,事无巨细都要考虑。我是搞研究的,没有管理经验,现在也要一点点学;我是个学者,我要写书,但现在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目前汤先生每天工作6个小时——上午4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晚上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回信。作为当今的哲学大家,汤一介常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向他请教哲学问题。“这些人有的是农村年轻人,自学哲学,还寄来自己写的论文稿子。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虽然做不到每封信都回,但也尽力地能多回一封是一封。有的论文不是我的专长,我就给他介绍别的老师。”

虽然日常工作繁忙,虽然他坚持认为管理如此大的项目并非他的所长,但汤一介并不后悔,因为能够编纂《儒藏》是他一直的梦想。“之所以提出要编纂《儒藏》,是因为受了《佛藏》的刺激。我们现在通常用的《佛藏》是日本人的排印本《大正藏》,《佛藏》有很多影印本,影印本当然有其价值,但用起来麻烦,不方便,所以现在全世界研究佛教的人引用的书仍是日本大正年间编纂的《佛藏》。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让世界的研究者都用我们的东西。”

 

转载自《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07月10日 12版)

 

上一篇:李敖首场演讲 北大拿出看家宝

下一篇:《儒藏》首部样书下月完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