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2年10月,北京大学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正式启动了《儒藏》工程,这是教育部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目前,这一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以及国际性的合作攻关工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至2009年8月,《儒藏》精华编已出版30余册,9卷本《中国儒学史》也即将面世。
近日,北大新闻中心联合光明日报启动了“走近《儒藏》”系列报道,以期带领读者全面了解这项工程。
《儒藏》“日本之部”的独特价值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 桥本秀美
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周边地区也有深刻、广泛的影响。要全面了解儒学的历史意义,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地区的儒学著作。基于这种考虑,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从2005年开始筹划扩编域外部分,并在越南、韩国、日本三国寻求合作机构,邀请三国学者直接承担编辑任务。《儒藏》中心在日本得到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先生的支持。户川先生在日本汉学界有极高的声望,他很快取得日本东方学会的支持,建立组织严密的“《儒藏》日本编委会”,由日本古代儒学的专家讨论研究拟收书目,再动员日本各地大学的相关教研室分担校点工作。
据户川先生说,日本明治革命,学术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当时有一位叫井上哲次郎的学者引进西方学术方法,对日本幕府时期的儒学进行分析,提出朱子学、阳明学、古学三学派的概念,对幕府时期的重要学者进行归类。这种三分类概念被后来的学界广泛认可并且运用,因此我们如今要整理幕府时期的儒学著作,仍然要从井上哲次郎的概念出发,否则在众多学者几乎数不尽的大量现存著作面前,无从抉择。
现在来看《儒藏》“日本之部”的选目,我们发现这是前所未有、颇有新意的一套丛书,选目中有不少是过去日本出版的同类丛书所不见的书。此中关键在于《儒藏》只收汉语著作,不收录日文著作,因而幕府时期学者用其母语抒发自己思想的著作无从掺入,结果这份书目给人一种偏重考据学的印象。考据学自然也不免带有思想的色彩,如太宰春台撰《诗书古传》,以日本流传多种中国已逸古籍为傲,又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撰成,幕府将军下令出口到中国,希望在中国引起轰动,凡此等都无非是那种民族心理的表现。但撇开民族心理,专看内容,则选目中的确有不少吸引我们的书名,如《论语集解考异》、《正平本论语札记》、《宋本尔雅校讹》等校勘成果,或许能提供较多文本信息。《说文解字疏》似乎是考订之作,据说只有抄本流传,这次由《儒藏》首次整理排印。《论语征》当年传到中国,不少观点为刘宝楠《论语正义》所采录。当年日本学者真正的汉学水准到底有多高,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有一部值得特别介绍的是《孝经述议》。这原本是隋代刘炫的著作,后来在中国失传,流传在日本的也没有足本。上世纪中期,林孝一先生曾花费二十年时间,从日本各地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中辑录整理,恢复原书大部分内容。这是现存唯一的隋代经学著作,在经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1953年出版之后,中国学界对此书几乎无所了解,故特编入《儒藏》“日本之部”。
“日本之部”作为《儒藏》的一部分,让我们用中国传统学术的平台阅读日本古代的儒学著作,使日本古代的儒学著作真正纳入中国传统学术的框架当中,是《儒藏》这一独创体例的深层意涵。这将会改变我们对中国以及周围地区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2009年9月9日)
来源网址:http://news.pku.edu.cn/xwzh/129-157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