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儒藏》讲座
讲座纪要
儒藏学衡讲座(6)纪要│李峻岫:《孟子》疏真伪问题再认识


2017年10月25日(周三)下午,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学衡微信公众号协办的“儒藏学衡讲座”第六讲,在北京大学红二楼三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峻岫老师,题目是“《孟子》疏真伪问题再认识”。

疏是一种解经的注释体例。收入《十三经注疏》,题名为北宋孙奭所作的《孟子》疏,是对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加以疏证的一部著作。这部书从宋代刻印以来,明代又列入《十三经注疏》,流传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但是对于疏文究竟是不是孙奭所作,一直都有争议。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孟子》疏的托伪问题展开讨论。

讲座开始,李峻岫老师首先简要回顾了从宋至清以迄近现代,历代学者对《孟子》疏托伪问题的质疑和研究。南宋朱熹最早明确指出此书是邵武士人假作,并且对其疏解体例上的陋误加以批评。王应麟承朱熹之说,从著录上对此书提出质疑。清代编纂《四库总目》时综合朱熹、王应麟提及的疏解体例和文献著录两个方面,又做了较详细的考辨。另外,卢文弨、赵佑、钱大昕、周广业等人皆在沿袭朱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具体论析,或举证疏文中的错误,或明确指出《孟子》疏删削节略赵岐章指。近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也主要是通过辨析疏文的引证错误,从而做出此书为伪作的论断。

对于当代学者的观点,李老师将其概括为如下三种:,认为《孟子》疏是伪作。主要从疏文漏误、史籍记载、抄袭《孟子音义序》三个方面来论证,尤其是疏文漏误这个方面;,认为《孟子》疏是孙奭所作。主要针对第一种观点,指出疏文浅陋讹误与谁是作疏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由于材料不足,对《孟子》疏是否托伪可存而不论。认为《孟子》疏完全符合一般作疏的体例,其内容有漏误但不乏精见。

李老师继而指出,仅仅依据疏文体例和内容上的浅陋和错误,包括对章指的删削节略,的确不能判定疏文是否伪托。前人尤其是清代学者已经对《孟子》疏做了初步的辨伪工作,其中不乏合理的研究视角和论证,颇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虽然由于时代或条件所限,各家往往只着眼于某一个方面作局部论证。但如果能进一步爬梳文献,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考察,《孟子》疏的真伪问题应能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接下来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证《孟子》疏非孙奭所撰。

首先是文献著录之淆乱。《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这三部书目皆为宋代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目录,其撰写年代皆晚于孙奭的卒年,但均未著录《孟子》疏。《孟子》疏见于著录始于南宋陈振孙所撰《直斋书录解题》。《解题》著录《孟子音义》和《孟子正义》,皆署孙奭撰。二书之解题明显本于孙奭《孟子音义序》,各约其文而为之。但《孟子音义》解题中“撰集《正义》”一句不见于《音义序》,亦不当在《音义》条下出现,颇为可疑。南宋后期王应麟的《玉海·艺文》及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也著录了《孟子正义》,但其解题文字皆改窜晁公武《读书志》,存在一定程度的讹误淆乱。因此依据这几部书目的记载作为证明孙奭作疏的史料,并不可信。李老师接着又列举《遂初堂书目》等其他宋元书目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传文献,均未著录《孟子》疏,没有孙奭作疏的相关记载。对于有学者举证的《隆平集》中孙奭撰写《孟子》疏的相关记载,李老师指出实为清代康熙校刻本所加注文,并非《隆平集》原注,因此不能作为证明孙奭撰《孟子》疏的史料。

其次是《孟子正义序》之伪。《孟子注疏》前有题为孙奭所撰的序文,即《孟子正义序》。将最为普及的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正义序》比对孙奭《孟子音义序》,可知前半篇二者文字全同,后半篇则异文迭出。《孟子音义》和《正义》为两种不同体式的解经著作,若《正义》亦为孙奭所撰,其序自当另行撰写,仅改易《音义序》数语而张冠李戴,允非常理。关于这一点,清人多有议论,皆以此为《正义》作伪之验。但阮本的《正义序》是否就是《正义》序文之原貌?李老师指出,她查考《孟子注疏》现存最早的版本——宋刻元明递修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该本序文仅题名为孙奭撰《孟子正义序》,其内容文字则与《孟子音义序》相同。可见《孟子注疏》最早刊刻时乃直接照录孙奭的《孟子音义序》,惟改换其名为“孟子正义序”。其不易字句,照搬孙奭《音义序》以为己书之序,正是古书作伪常用的伎俩,由此可证《孟子》疏当是伪托孙奭之作。

第三个方面是《孟子》疏称引之伪。从称引上辨伪,是古书辨伪的方法之一。《孟子注疏》开篇“题辞解”下疏文引用了《崇文总目》,而《崇文总目》的编纂时间始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晚于孙奭的卒年(1033),因此孙奭不可能得见《崇文总目》。这一点是清代周广业首先提出的,为我们辨明《正义》之伪提供了一条确凿的证据。

最后一个方面是《孟子》疏与《音义》的比较。李老师指出,孙奭所撰《孟子音义》不但释音,亦兼释义。如《孟子正义》同出孙奭之手,且成于《音义》之后,那么疏文对《孟子》经注的训解也应与《音义》大体一致,至少《音义》已明确按断是非者,疏文不应与之相抵牾。因此考察《孟子》疏与《音义》训释之间的异同关系,也是验证疏文是否伪托的一个重要方法。李老师举例说明了二者相异的几种情况,由此可知,疏文的训释或与《音义》正相反,或对赵注存在不同的解释和态度,或对《音义》中采纳的异说不予理会,尤其是《音义》已明确按断是非者,疏文却仍沿袭其误,说明疏文与《音义》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矛盾。接下来李老师又进一步举例说明了二者的训释之间存在矛盾,并非因体例不同而曲徇赵注、排斥他说所致,其最大可能性就是二者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即疏文为伪托之作。

李老师指出,以上四个方面的考辨既有内证,又有外证,藉此足以判定《孟子》疏非孙奭所撰,应为伪托无疑。最后李老师又据现存文献尝试对《孟子》疏的产生时间、单疏本等问题做了一定的推断。

在讲座结束前的交流环节,李老师与听众就《孟子注疏》八行本与阮本的异文情况、《孟子》疏作伪的动机、产生的思想史背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一篇:儒藏讲坛(3)纪要│李畅然:“十三经”形成过程的类型学,暨著作间内容关联模型

下一篇:儒藏讲坛(2)纪要│郭立暄:古籍整理规范与印本考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