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出版动态
《儒藏》精华编第180册介绍:《孔子家语》《孔子集语》等四种

《儒藏》精华编第180册已于2014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册包括子部周秦诸子类儒家之属《孔子家语》、《孔子集语》、《曾子注释》、《荀子集解》共四种书。



《孔子家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据孔安国的《后序》称:“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者,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之曰《孔子家语》。”然而,这篇《后序》显系假托。《孔子家语》的真伪一直以来也是问题。案今本《家语》凡十卷四十四篇,传自王肃,肃自谓得之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因其说多与己合,故取而注之。郑玄后学马昭,认为《家语》为王肃所增加,为驳郑学而设。后世多据此而疑其伪。颜师古言,唐时所流传之《家语》已非《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之《家语》。四库馆臣称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持谨慎态度。至清代范家相撰《家语证伪》、孙志祖撰《家语疏证》,证明其不合经典,或抄袭有自,并以之为伪书。今人证之出土文献,以为《家语》之材料来源复杂,不必全伪。


《孔子家语》书影

清刘氏影刻宋蜀大字本


《家语》之王肃注本,宋有刻本。自元王广谋新注问世,屡经翻刻,王肃注反被淹晦。此次整理,以明黄周贤覆宋刊本为底本,校以清刘世珩影刻宋蜀大字本、《四库全书》本,三本之王肃注文,多有不同,今详出异文,力图为恢复王肃注原貌做好基础工作。

本书整理者为河南师范大学张树业教授、中国儿童中心王秀江副研究员,审稿人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刘晓东教授。



《孔子集语》,孙星衍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一字渊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历官山东兖沂曹济道兼管黄河兵备道、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以藏书、刻书、考据、金石名于世。据严可均序及孙氏上书表云,孔子言论,自六经而外,往往而有。有事于搜辑者,代不乏人。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王勃《次论语》十卷,皆不存。所存者有杨简《先圣大训》十卷、薛据《孔子集语》二卷、潘士达《论语外篇》二十卷,而薛书最显,不免挂漏。近人曹廷栋又为《孔子逸语》十卷,援稽失实,不足论。孙氏有鉴于此,自嘉庆辛未岁(1811)引疾归田后,属族弟星海、侄壻龚庆,博搜群籍,综核异同,采录宣圣遗言,增多薛书六七倍,而仍名之为《孔子集语》,以识缘起。其纂辑大例:《易》十翼、《礼记》、《左传》、《孝经》、《论语》、《孟子》,举世诵习,不载;《家语》、《孔丛子》,有成书专行,不载;《史记•孔子世家》、《弟子列传》,易检,亦不载。其余群经传注、秘纬、诸史、诸子,以及唐宋人类书,巨篇只句毕登,无所去取,皆明言出处篇卷。或疑文脱句,酌加按语;或一事而彼此互见,且五六见,得失短长,可互证得之。后属其友人严可均,略仿《说苑》体裁,各为篇目,以类相从,为十四篇:《劝学》第一,《孝本》第二,《五性》第三,《六艺》第四,《主德》第五,《臣术》第六,《交道》第七,《论人》第八,《论政》第九,《博物》第十,《事谱》第十一,《杂事》第十二,《遗谶》第十三,《寓言》第十四。《劝学》等篇与正经相表里,《遗谶》不醇,《寓言》盖依托。篇各为卷,《六艺》、《事谱》、《寓言》卷大,分为上下,以十四篇为十七卷。此书搜辑之全、体例之善,在同类著作已臻大成。后来又有王仁俊《补遗》、李滋然《补遗商正》,然皆涓流细壤,无损于大成。


《孔子集语》书影

阳湖孙氏本


此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阳湖孙氏本为底本,以江苏吴县朱记荣校刻本、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为校本。整理中还有一小插曲,顺便交代一下。整理者除《集语》外,也整理了王仁俊《补遗》、李滋然《补遗商正》附于书后。后来我们觉得《补遗》的水平太差,多有《集语》已收或故意舍去而再加妄补者,诚庸人自扰之作,宜乎为《商正》所纠。然而不收此二书,正可还《集语》以清净,故而在出版前删去。

本书整理者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琪副教授,审稿人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恒舒博士。



《曾子注释》,阮元撰。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官兵部、礼部、工部、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召拜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晋太傅。卒谥文达。阮氏为乾嘉学派中坚,主持风会,奖掖后进,其著书、编书、刻书皆成就斐然,影响巨大。考《曾子》一书,《汉志》著录“十八篇”。《隋志》著录“二卷,目一卷”,不明篇数。《郡斋读书志》著录唐本二卷十篇,较《隋志》亡目一卷。新旧《唐志》、《崇文总目》、《通志》、《文献通考》皆著录“《曾子》二卷”。元以后此书亡佚。然此书南宋时已不多见,故汪晫以下有九家辑本。阮氏有感于曾子所学较后儒为博,而其行较后儒为庸,然旧本已亡,辑本又舛驳不足存,遂从卢注《大戴礼记》中摘出《曾子》十篇,博考群书,正其文字;“注”中则参考清人卢文弨、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汪中、丁杰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其不同者,即下己意,称名而别;其文字异同以及训义所本,则归之“释”中,以明从违之意。十篇分为四卷,另撰《叙录》一卷,以明《曾子》流传及此书撰作缘由。严杰称其“正诸家之得失,辨文字之异同,可谓第一善册”。周中孚称:“其所为注,颇近郑君注记遗意;其所为释,则较陆氏《释文》为详博,而能精无一剩字,以视卢、杨、孔、王四家之注,固不可同年而语矣。”是书于嘉庆三年(1798)刊成,板藏扬州福寿庭,不幸毁于火。道光二十五年(1845),又以初印本重刊。此次整理,即以道光重刊本为底本,以嘉庆初刻本为校本。

本书整理者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菊英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赵建功副教授,审稿人为中华书局孙通海编审。



《荀子集解》书影

光绪十七年刊本


《荀子集解》,王先谦撰。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督江苏学政时,编刻《续清经解》。后历主思贤讲舍、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一生著述繁多,遍及四部,尤喜作集解,除本书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虚受堂文集》、《虚受堂诗集》等。 王氏以为荀子之学实能“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其术不用于当时,后人又因《性恶》一篇,肆其诋諆,“摈之不得与于斯道”,是为重冤。而其书仅有杨注,通行之本亦仅有卢文弨、谢墉校本,去取未精。后儒匡益之说散见各书,不便汇参。王氏有感于此,遂以卢、谢校本为主,辅以明虞九章、王震亨校本及《古逸丛书》所收影摹宋台州本,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并采录郝懿行《补注》、王念孙《读书杂志》(王书采集有刘台拱、汪中、陈奂、顾广圻诸家之说)、俞樾《群书平议》及近儒之说,附入文中,间以己意附后,作《集解》二十卷。书前有《考证》一卷,分为上下二篇,采录历代书目之著录、刊本校本之序跋,并汪中《荀卿子通论》、胡元仪《郇卿别传》等文,以明荀学源流。此书所集,于当时最为齐备,颇便阅读,洵称善本。然诸家之说,谨守汉学家法,以校订文字为主,训释词义为辅,而于荀子微义较少发挥,不免稍有遗憾。此书仅有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今即据以整理。

此书整理者为包遵信先生,审稿人为中华书局孙通海编审。

上一篇:《儒藏》精华编第181册介绍:《孔丛子》《新语》等六种

下一篇:《儒藏》精华编第179册介绍:《廿二史札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