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第96册于2018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册收录经部孝经类四种(《孝经注疏》、《孝经注解》、《孝经大全》、《孝经郑注疏》)、经部群经总义类三种(《白虎通德论》、《七经小传》、《九经古义》)。
一
《孝经注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有今、古二本,唐玄宗以今文十八章为定颁布御注,北宋初年,邢昺在唐元行冲疏基础上撰成《孝经正义》三卷。《孝经注疏》即唐玄宗注与邢昺疏合刻之本,为《十三经注疏》之一。
《孝经注疏》书影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泰定本
《孝经注疏》现存最早版本为元泰定本,源出宋代建阳地区坊刻十行注疏本,其后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监本、明汲古阁毛氏本等皆沿自此刻。阮元《十三经注疏》号称重刻宋本,所据实为元刻明修十行本,其中《孝经注疏》已为明代翻刻,全无元刻版叶(详见郭立暄先生《元刻〈孝经注疏〉及其翻刻本》一文)。本次校点整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泰定本为底本,此本为元刻元印本,较阮刻底本更为精善。另以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本为校本,经注部分又校以日藏北宋刻本《御注孝经》及元相台岳氏本等,并吸收清浦镗《孝经正误》、阮元《孝经注疏校勘记》校勘成果,对此前金良年先生校点整理的《孝经注疏》亦多所参考。
本书校点者为复旦大学赵四方先生,通审人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王振华博士。
二
《孝经注解》
《孝经注解》一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司马光集解,范祖禹说。自唐玄宗以今文为定颁行御注,《孝经》古文几废。北宋司马光于秘府得见古文《孝经》,作《古文孝经指解》,范祖禹又据《指解》本经文作《古文孝经说》。今存《古文孝经指解》各类传本皆合编本,即司马光《指解》、范祖禹《说》与唐玄宗《御注孝经》(今文本)三者合编。康熙间刻《通志堂经解》本题《孝经注解》,《四库全书》本则径题为《古文孝经指解》。据今人舒大刚先生考证,合编本的出现应在南宋宁宗时期。为牵合今文,合编本对司马光《指解》本的古文经文进行了一定的改篡,今传《指解》本经文在篇章、文字内容上与司马光原《指解》本经文不尽一致。大约于南宋光宗、宁宗时期(避讳至孝宗名讳“慎”可证)刻于四川大足的范祖禹书《古文孝经》,上世纪初由马衡先生录入《凡将斋金石丛稿》,成为迄今天壤间“唯一最早之古文本”。以石刻本《古文孝经》校传世合编本《古文孝经指解》,将反映出合编后的《指解》本《古文孝经》的分章起讫、文字内容与石刻本《古文孝经》的异同,这对认识宋代《古文孝经》文本与合编流传过程中改易后的《古文孝经》文本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儒藏》“精华编”《孝经注解》的整理即是基于这一考虑,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间刻《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以《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所录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本为主校本,分章之异与经文之异均以校勘记的形式全面反映出来。同时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南京图书馆所藏金绳武刻评花仙馆本亦列为校本进行通校,并参校了《通志堂》本的多个刻本。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此前无校点整理本,《儒藏》本《孝经注解》的出版,为学界奉上了一项重要整理成果。
本书校点者为复旦大学赵四方、井良俊先生,通审人为北京大学张衍田教授。
三
《孝经大全》
《孝经大全》二十八卷,明吕维祺撰。吕维祺(1587—1641),字介孺,号豫石,河南新安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吏部主事。崇祯元年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督四夷馆。崇祯三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四年为李自成农民军所杀。南明福王政权为表彰其纯孝精忠,加赠为太傅,谥忠节。
《孝经大全》于经文句下分别训释字义、阐述作者见解,并结集历代学者相关诠释内容,间有论证,较全面反映了自汉至明“孝经学”研究的情况和作者研读《孝经》的心得。清康熙二年,吕维祺子吕兆璜、吕兆琳将《孝经大全》刻梓行世,此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藏,《续修四库全书》据天津图书馆藏本影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湖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经比对,与《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康熙本为相同版本。
此次校点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二年刻本为底本,附刻之吕维祺《孝经或问》、吕维祮《孝经翼》一并校点整理。
本书校点者为复旦大学陈居渊教授,通审人为北京大学张衍田教授。
四
《孝经郑注疏》
《孝经郑注疏》二卷,清皮锡瑞撰。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一字麓云,学者称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人,著有《尚书大传疏证》、《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等。
《孝经郑注疏》书影
清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刊本
自唐玄宗御注颁行,《孝经》郑注渐趋亡佚,宋、元、明已无著录。入清有朱彝尊、余萧客、王谟等相继辑录郑注,嘉庆间日人辑佚本《孝经》郑注随《群书治要》回传中土,再启郑注真伪之辨,并促成多家续作辑佚校补,中以严可均四录堂辑本称善。《孝经郑注疏》即据严辑抄本撰。皮氏确信郑玄早年注《孝经》,本书以复原郑注旧貌为旨,既据卢文弨、臧庸、阮福、郑珍诸家之说补订严辑注文,于唐玄宗注、邢昺疏亦多有商兑。敦煌遗书本经注残卷发现之前,要以皮书在恢复注文、疏通注义两方面成绩最著。
本次校点整理,以光绪二十一年师伏堂刊本为底本,校以所引他书,引文讹误处出校明之。
本书校点者为复旦大学张荣华教授,通审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陈新先生(已故)。
五
《白虎通德论》
《白虎通德论》十卷,题东汉班固撰。东汉建初四年,章帝仿石渠阁故事,在洛阳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议五经同异。会议的记录由班固整理成书,即《白虎通德论》。又有《白虎通义》、《白虎议奏》、《白虎通》等不同名称,它们是一书异名,还是几种不同的书,历代学者有不同看法。
今存最早的《白虎通》刻本,一为元大德九年(1305)无锡州学刻本《白虎通德论》,一为元刻小字本《白虎通》。无锡州学本乃据州守刘世常家藏旧本刊刻而成,共十卷,四十三篇。元刻小字本分上下二卷,亦四十三篇,篇次与无锡州学本稍有不同。明代有嘉靖元年傅钥刻本、嘉靖二十一年葛璚刻本、万历十年胡维新刻《两京遗编》本、万历二十二年蒋杰刻本等,清代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各本内容无大差异,而题名、卷数有所不同。清乾隆间卢文弨等依据传世诸本及类书、经史文献等,对《白虎通》进行了系统校订,收入《抱经堂丛书》。
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本《白虎通德论》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刻小字本《白虎通》为校本,旨在反映古本面貌。《白虎通》长期流传过程中相沿讹误颇多,卢氏抱经堂本校勘多有创获,对读者阅读理解本书提供了极大帮助,但其据他书增删改易之处极多,与元明《白虎通》诸本文字面貌差异较大。本次整理中,将卢本作为参校本,一般在不影响文意理解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古本原貌,仅出校记供读者参考;底本明显讹误难以卒读之处,谨慎改字并出校说明依据。整理中还参考了清陈立《白虎通疏证》等,于校记中分别说明。
本书校点者为复旦大学出版社胡春丽女士,通审人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王丰先先生。
六
《七经小传》
《七经小传》三卷,宋刘敞撰。刘敞(1019 —1068),字原父,号公是,吉州新喻人。与弟刘攽同举庆历六年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累官至给事中,欧阳修为撰《墓志铭》,《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有传。
《七经小传》是刘敞于仁宗庆历间所撰杂论经义的解经之作,开北宋解经疑变旧义、创立新说的风气。所论涉《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七经,因《公羊》目下又有《左传》、《国语》各一条,故实涉九经。解经依篇次摘引,内容上除揭发义理外,就经文文本方面亦多有“脱简”、“衍简”、“错简”、“字误”、“句误”等的疑辨。共计论《尚书》二十二条,《毛诗》三十三条,《周礼》四十条,《仪礼》四条,《礼记》三十条,《公羊》、《左传》、《国语》各一条,《论语》八十五条。《论语》诸条论说体例又多有与其他诸经不统一处。
《公是先生七经小传》书影
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
《行状》与《墓志铭》记述《七经小传》五卷,宋元明清间官私书目或著录为五卷,或著录为三卷。明代中后期尚有五卷本流传,今五卷本不存,传世诸本皆为三卷本。《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宋刻《公是先生七经小传》三卷,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录同,今此本不见诸家馆藏著录,幸有《四部丛刊续编》、《续古逸丛书》影印本传其真。除宋本外,清代又有《通志堂经解》本、《公是遗书》本、《四库全书》本、《经学五书》本等。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十九年刻《通志堂经解》本、《公是遗书》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
本书校点者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杨韶蓉女士,通审人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沙志利先生。
七
《九经古义》
《九经古义》十六卷,清惠栋撰。原本包括十经,因《左传古义》以《左传补注》别行,余九经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各二卷,《谷梁传》《论语》各一卷。惠氏自言著书本意:“汉人通经有家法,……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表达其治经宗汉儒、以复兴汉学为宗旨的学术取向。
《九经古义》书影
清省吾堂本
惠氏《九经古义》手稿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稿本除《易》、《书》、《诗》、《论语》外,其余诸卷皆题“识小编”,经勾抹后,下题“改九经会最”五字,“识小编”右另题“九经会最卷某”,“会最”右另题“古义”二字,反映出本书撰写过程中惠氏思想之演变。乾隆间李文藻刊此书于潮阳县署,此后《四库全书》本及《贷园丛书初集》、《省吾堂四种》、《昭代丛书》、《皇清经解》、《槐庐丛书二编》等本,皆以李文藻刊本为底本。
此书迄今无标点整理本,《儒藏》本《九经古义》以国家图书馆藏潮阳县署本为底本,以上海图书馆藏惠栋手稿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贷园丛书初集》本、《槐庐丛书二编》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省吾堂四种》本、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学海堂《清经解》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吸收了严元照、张星鑑、朱锡庚、李慈铭等清代学者批校本中的校勘成果。
本书校点者为复旦大学邓志峰教授,通审人为山东大学刘晓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