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出版动态
《儒藏》精华编第244册介绍:《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滹南王先生文集》《遗山先生文集》《许文正公遗书》

《儒藏》精华编第244册(上下)已于2018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册隶属集部,上册收录金代学者赵秉文、王若虚的文集,下册所收为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及元代大儒许衡的文集。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大定十五年(1185)进士,仕五朝,官至礼部尚书。著作颇丰,然今仅存《滏水集》二十卷、《道德真经集解》四卷。《金史》卷一一〇有传。赵秉文是金代后期文坛盟主,其诗力倡恢复风雅传统,以革除金中期尖新浮艳的不良风气,为文博采众家,长于辨析。其思想深受儒家影响,一生“志于道”,是金代较早接触理学思想并予以探讨和推广的学者,对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书影

《四部丛刊》影印汲古阁抄本


赵秉文在元光二年(1223)或之前便已亲自编成《滏水集》二十卷,“壬辰北渡”前当已刊行。现存二十卷本则经本人或后人重编,收录了正大元年(1224)之后的作品,金末由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刊行,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重刊,皆亡佚。今存明、清抄本四十余种,收藏分散,其传承多难查考,又有清刻本两种。其中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汲古阁抄本是罕见的精抄本,其底本源自元刻本,唯后半部分讹误较多;王灏藏残本曾据元刻本校改,有重要价值;《畿辅丛书》本经过认真校勘辑佚,质量在众抄本之上;《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虽底本选择欠妥,却参考多种版本,校勘精审,后出转精。故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汲古阁抄本为底本,以王灏所藏残本、《畿辅丛书》本、《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为主要校本,参校《四库全书荟要》本,对相关文献及校勘成果亦加以利用。王灏本将元刻本异文以蓝笔眉批或旁书,整理时亦充分参考,校记中迳称“元刻本”。本书校点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魏崇武、刘畅二位先生,审稿人为社科院历史所李鸣飞先生。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晚年自号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金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甲科,历管城、门山县令,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北归,隐居乡里而终。《金史》卷一二六有传。

王若虚文集今存四十五卷,续一卷。前四十卷系关于经学、史学、文学方面的辨惑文字,后六卷为诗文作品。于经学方面,王若虚强调以尊经为旨归,颇多独到之见;于史学方面,历数诸史失误,多击中要害;于文学方面,推崇白居易、苏轼,要求写真去伪,主张典实平易。其辨惑文字识见高卓,不落窠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王若虚文集在蒙元时期曾三度刊行,今存最早版本为明末山阴祁氏澹生堂抄本,为现存诸本的祖本,内容最全,然质量不高。此后,形成了四十六卷本系统及只收诗文的四卷本系统,后者经重新编排,并附录《滹南诗话》三卷。四十六卷本系统,清代有多种抄本和两种刻本流传至今。其中绣谷亭主吴焯据澹生堂本录副校改,是为绣谷亭抄校本,清代抄本多源自此本,然今存者已非原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畿辅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涵芬楼藏旧抄本同属绣谷亭抄本系统,后两种经过认真校勘,亦存在妄改之处;《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则以澹生堂本为底本,吸收吴焯的校勘成果,内容较全,整体质量较佳。故此次整理,以《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为底本,以澹生堂抄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参校《畿辅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涵芬楼藏旧抄本,参考上海图书馆藏稿本《滹南集校录》的校勘成果及胡传志、李定乾《滹南遗老集校注》的校注成果。书名依底本定为《滹南王先生文集》。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魏崇武先生校点,审稿人为北京大学历史系韩巍先生。



《遗山先生文集》书影

《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刻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遗山居士等。拓跋裔,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少从陵川大儒郝天挺学,淹贯经史百家。后得文坛领袖赵秉文等人赏识推重,名重京师。兴定五年进士,历知外县,终官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被囚数年,后归乡隐居,著述以终。《金史》卷一二六有传。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于诗、文、词、曲、小说、文学批评诸领域皆有突出成就,尤以诗歌著称。金亡后为故国修史,编纂故国君臣诗歌总集《中州集》,为元人修《金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其诗文集在元中统年间已由山东世族严忠杰主持付梓,是为初刻,至元、至顺时又有诗集或诗文集相继问世,然皆亡佚。今存最早刊本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李瀚所刻《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此后诸本皆以之为祖本。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无锡华希闵刻《遗山先生文集》,即以李瀚本为底本。道光三十年(1850),元好问乡人张穆再刻《遗山先生文集》,广搜佚文,精心校勘。光绪年间,方戊昌又据张穆本重加校订,并附考证。此外,李瀚在刊刻全集之前,曾与汝州知州高士达刊《遗山先生诗集》二十卷,明末毛晋据之重刻,收入汲古阁《元人十种诗》。此次整理,以明李瀚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华希闵刻本、道光张穆刻本为校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诗歌部分参校李瀚、高士达所刊诗集本及毛晋《遗山诗集》。本书校点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张文澍先生,审稿人为社科院历史所李鸣飞先生。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人。幼有异志,与窦默、姚枢为学友,相与辩论讲习,慨然以道为己任。元宪宗四年(1254),忽必烈征为京兆教授,此后屡起屡归,曾议事中书省,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至元十七年(1280)以疾辞归,次年病逝,谥文正。许衡在任时积极推行汉制,议定朝仪官制,兴办学校,发展农桑,参与编定《授时历》。其学以程朱为宗,和会朱陆,与吴澄齐名,并称“南吴北许”。《元史》卷一五八有传。

许衡文集最早由安成尹苏显忠刻于元大德十年(1306),六卷本,已佚。明成化间,刘昌编刻《中州名贤文表》,所收许衡著作即据元刻本重加订定。《中州名贤文表》清代有重刻,如光绪三十年鸿文书局石印本等。正德十三年,河内知县高杰等刊《鲁斋全书》七卷,嘉靖十四年萧鸣凤十卷本即在此本基础上重校增补而成。嘉靖九年,裔孙许泰和刻《鲁斋先生集》六卷,嘉靖三十九年裔孙许世道据之重刻,清康熙间正谊堂刊本亦以许泰和本为底本,然只录文,系节本。万历二十四年,怡愉用诸本校雠订补,编刻《鲁斋遗书》十四卷,清雍正间曾有修补本,《四库全书》亦以之为据。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知府布颜主持刊刻《许文正公遗书》十四卷,此本经精心校勘编排,所收内容最全。光绪六年求我斋刊本、光绪十三年《西京清麓丛书》本皆据此本校刻。此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五年《许文正公遗书》本为底本,校以其余诸本,参校相关文献资料,并辑录佚文及相关资料若干,作为补遗一卷附后。本书校点者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许红霞先生,审稿人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甘祥满先生。

上一篇:《儒藏》精华编246册介绍:《吴文正集》

下一篇:《儒藏》精华编第240册介绍:《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北溪先生大全文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