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儒藏》讲座
讲座纪要
儒藏讲坛(14)纪要 │马楠:从《论衡》看汉代章句的经义论难


2025年3月10日,清华大学历史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长聘副教授马楠做客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四期“儒藏讲坛”,开展了一场题为“从《论衡》看汉代章句的经义论难”的精彩讲座。本期讲坛由《儒藏》中心王丰先老师主持,于北京大学红二楼会议室举行。

马楠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关注汉代章句和经学史的缘起。她指出,传统对汉代经学史的讨论主要目的是解释何以《左传》《周礼》《毛诗》最终胜出的问题。廖平《今古学考》以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斗争作为主线,但今文、古文派分过于依赖许慎未必准确的描述,事实上也难以区别东汉经师的今文、古文派系。钱穆提出另一种二元对立思路,即以“博通”与“章句”对立、“博通”战胜“守章句”作为东汉经学史的线索;但通诸经、守某家章句乃至贵文章其实可以同时存在,未必是对立关系。因此,报告人提出需要从新的角度——章句本身内容、形式的演变,来重新讨论东汉的经学与经学史。

本次讲座的主体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章句的内容,指出章句不仅要划分句段、分文析字,还要串讲文义、陈述章旨;根据对小夏侯《尚书》章句的描述,章句还包含牵引他经、左右采获、辩驳异同的“应敌”内容。归纳而言,章句包含“循文说解”与“经义论难”两大功能模块,分别可以和义疏学中“疏家”“论家”相对应。这样理解章句内容在解释上有若干优长:一是可以解释章句篇幅冗长的原因,即除了对经文进行循文说解、串讲文义外,还有大量内容用于讨论经文之间的分歧和统合六经的不和之处;二是可以解释史籍论述中“章句”“通经”“训诂”都与“问难”存在组合关系;三是可以解释东汉减省章句的方式,即“循文说解”与“经义论难”两部分分离别行;四是可以解释魏晋南北朝经学/义疏学问题,承接曹魏西晋时期“论”“要义”等体裁的发展,解释《隋书经籍志》经部各二级目录下的三级分类。

第二部分,马楠老师指出东汉“经义论难”单独发展,形成了以“议”“义”“论”为名的各种体裁,并以《论衡》为中心对“经义论难”的方法进行了归纳。马老师介绍了王充其人,总结了《论衡》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模型,以及三者在汉代的实际使用情况。

讲座的第三部分探讨了《论衡》的篇章编次。马楠老师认为《论衡》八十余篇,看似存在非常多的矛盾,比如反对为善积庆,又承认命定论;否认雩祭得雨,却又坚持以时雩祭,马老师认为,不能用“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路讨论王充,而是要重新理解“疾虚妄”和“原其实”。《论衡》“疾虚妄”是通过反复诘难,指出“传书诸子”(包括《论语》春秋《三传》《孟子》以及经说)中的前后矛盾之处。而王充实际是尊崇六经的,《论衡》的基本思路是只有否认“咎—征”“善恶—福祸”之间的因果关系,如雩祭与得雨各自独立,才能确保六经与圣人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结论出发,可以对《论衡》的篇章结构进行分组,可以发现《论衡》的篇章经过了有意识的编纂,组与组关系也可得到贯通。

最后,马楠老师对经义论难在曹魏西晋时期后续发展进行了介绍,指出汉代的章句发展到后来已经超越了以经为中心的讨论,但论辩方法保持了高度一致性。王充否定因果关系的论辩思路也具有延续性。

在自由讨论环节,《儒藏》中心的张丽娟、沙志利、李畅然、马月华、王丰先等老师,及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同学,分别就文章的论证逻辑、传与章句的关系、章句发展的缘起、阶段等问题,与马老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秦玥 整理)



下一篇:儒藏讲坛(13)纪要 │王天然:蜀石经研究新叶——以深度文献整理为基础

关闭